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然而,随着预制化思维逐渐蔓延,却催生出固定主题、固定路线、固定点位的“预制式调研”,看似“原汁原味”,实则走了过场。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扎实有效的调研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练就调查研究的“硬功夫”。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从革命年代到新时代,调查研究始终是党把握历史主动、破解实践难题的重要方法,毛泽东脚踏草鞋走遍寻乌,发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振聋发聩之语,为土地革命拨开迷雾;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十八洞村的山山水水,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让千万山区百姓摆脱贫困桎梏……从泥泞小道到柏油马路,一代代共产党人用脚步丈量土地,以真诚倾听民声,他们开展的调查研究,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与民众诉求。然而,现在有的调研走马观花,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有的按图索骥,只走访预先安排的“样板”;有的避重就轻,回避矛盾尖锐的难点问题,严重违背了我们党一直以来坚持调查研究的初衷,而调研一旦预制化,就会让基层困境和百姓诉求被修饰掩盖,导致政策制定建立在失真信息之上。长此以往,干部的实干作风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渐消磨,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与公信力。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有序开展。改进调查研究作为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既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广大党员干部要身入心至,拒绝“蜻蜓点水”。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小巷,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听听最真实的声音、聊聊最真实的情况。要见微知著,杜绝“大而化之”。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反映出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深层次矛盾,要关注群众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从细微处见真章,于无声处察关键,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综合研判,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要直击要害,切莫“隔靴搔痒”。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于一些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问题,敢于动真碰硬,坚持问题导向,集中精力、精准发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项工作一项工作推进。
调研之道,贵在求真务实,根在民心民意。在新征程上,党和国家的事业蓬勃发展,人民需求复杂多元,只有以真诚与担当丈量民情,以专业与智慧破解难题,让调研真正成为密切联系群众、推动事业发展的有力武器,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迈进,我们的社会才能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不断凝聚磅礴力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
(灌云县委组织部 王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