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修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新时代党政机关树立鲜明价值导向。厉行节约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治国理政的大智慧。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让厉行节约在制度规范中生根发芽,在实践养成中蔚然成风。
以史为鉴,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淬炼节俭品格。从井冈山野菜里的政治营养到延安窑洞里的马列主义,从自带干粮去办公的苏区干部到露宿上海街头的解放军战士,从“节省每一个铜板”的响亮口号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励志宣言……我们党正是以这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厉行节约既是对优良品格的赓续传承,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要深挖党史富矿,汲取精神力量,重温“红米饭、南瓜汤”的艰苦岁月,永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清醒自觉,做到处处精打细算、事事厉行节约。要充分认识到厉行节约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把节俭教育融入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让厉行节约成为党员干部的精神标识。
标本兼治,在坚持节用裕民中破解浪费顽疾。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这一朴素的账本逻辑,彰显了执政资源最优化配置的为民导向。要严格落实厉行节约要求,坚持节俭办一切事业,强化预算刚性约束、细化一般性支出管理、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大力压减非刚性、非急需、不合理开支,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上走在前、作表率。要刹住形式主义歪风,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把有限的资金资源向科技攻关、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倾斜,以压缩支出的“减法”谋出民生福祉的“加法”。
久久为功,在构建长效机制中砥砺行动自觉。当前,“车轮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会所里的歪风”等显性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但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的浪费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落实,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规定要求,坚决筑牢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堤坝。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完善事前评估、事中管理、事后评价制度链条,发挥好审计监督、财会监督、信息公开等多维监督方式,确保资金资源真正用到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要坚持减支出不减责任、不减担当,铆足干事创业的干劲、闯劲、韧劲,切实挑起“谋一域之发展、担一方之重任”的使命,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灌南县孟兴庄镇党委书记 孙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