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2 11:04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龚淑敏  
1
听新闻
“喜忧兼报”方为实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央八项规定中,“改进调查研究”位列第一项,明确要求“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实字当头,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深入一线,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既“报喜”又“报忧”,把基层的经验总结出来,将群众的意见反映出来。

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报喜”又“报忧”,既是认识水平问题,也是工作作风问题。曾经一段时间,“只报喜、不报忧”是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老毛病”,存在“报喜得喜,报忧得忧”的狭隘认识,认为展示先进工作经验就能获上级认可,揭露地方问题就会遭到批评和惩罚。“成绩一讲一箩筐,问题一谈三不知”,这不仅掩盖了问题与苗头,甚至会滋生更大的隐患,使调查研究偏离“奔着解决问题去、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的初衷。实际上,“喜”和“忧”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及时“报忧”、正视问题便能集思广益、破忧解难。反之,只看“亮点”、忽略“堵点”,小错可能酿成大错,小病也会拖成大病。

调查研究结果绝非简单的“功劳簿”,更是记录治理得失的“错题本”,既能总结典型经验,又能查漏补缺,提升工作质效。“忧”正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集中体现,须以“脚上沾泥、耳听八方”的真调研取代“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假把式,不走“经典路线”、不搞“盆景式调研”,突破“选择性失明”的思维窠臼,不怕红脸出汗、敢于揭露问题,用“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态度对待不足,用“闻过则喜”的雅量直面矛盾,才能在立行立改中见真章、求实效。深化调研重在躬行务实,要深入田间地头感知民生温度,穿梭市井街巷洞察治理短板,既善用“放大镜”细查民生痛点,又敢用“透视镜”深挖积弊沉疴,如庖丁解牛般剖析问题机理、工匠琢玉般打磨解决方案,让政策制定带着泥土芬芳,使改革举措贴近百姓生活,真正实现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的质效提升。

调查以求其实,研究以求其是,唯有秉持“求其实”的执着与“求其是”的严谨,才能将民生之“忧”转化为发展之“优”。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展面临难得机遇的同时,也有着许多“忧心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脉”,开出“药方”,提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3820”战略工程,至今仍为福州的发展引领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厂房车间细察经营困局,走进背街小巷倾听生活难题,把实际情况“报”出来,存在问题“摆”出来,对标对表改正到位、再接再厉做出成绩,才能让痛点成为改进的起点,短板化作跨越的跳板。

(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 龚淑敏)

标签:
责编: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