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通常是指一个人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总结做学问的“三重境界”。做学问很难,绝非埋头书本,还包括领会、觉悟道理,效仿、赶超先贤,是一个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探索研究、总结提炼的过程。干工作也是如此,也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把握真理,对问题能够说得出道理,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思路。所以,把工作当成学问做,理应成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一条准则。
要有做学问的精益求精。“工者谓之精,千雕万琢,心承之而不折”。做学问最忌打马虎眼、敷衍了事,时时须从小处着眼,在细微处较真,从“鸡蛋里面挑骨头”。如果把这种精神投入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之中,就能把工作做到位,工作的质量也必然是高的。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直面群众,很多工作都是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直接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具备“工匠精神”,极端负责、精益求精,把好事做好、实事办事,杜绝“差不多”主义,争取最后0.1分、做完最后0.1步、坚持最后0.1秒,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群众负责。
要有做学问的开拓创新。恩格斯说过,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枝。学问是在不断的创新创造中产生的理论或实践的成果。干工作同样离不开创新,一成不变、四平八稳,可以不出错,但难以树立品牌、形成特色。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主动应变、识变、求变,敢于跳出工作的“舒适圈”,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习惯性思维,在抓常规中有创新,用创新思维抓常规,以前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主动力。
要有做学问的甘于清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往今来,凡大学问家,往往都甘于寂寞、乐于清贫,心无旁骛、一心治学,方能于青史留名。做学问是清苦的,干工作是劳苦的,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外人看来是清苦的时光,对党员干部而言,却是奋勇向上前行的过程。党员干部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默默无闻做好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面对糖衣炮弹、灯红酒绿的诱惑,看淡一己之利,看重事业之乐,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不断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卸下包袱、勇毅前行,致力工作、奋发有为,做言行一致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实干家。
(扬州市委组织部 夏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