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逻辑,也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方法论指引。问计于民,问的是“政”,聚的是“力”,党员干部须俯下身子捞民意、沉下心思纳民计,真正将群众智慧和意愿融入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去,让改革发展与民众需求同频共振。
问计于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从“枫桥经验”的历久弥新,到“村民说事”的长效惠民,再到“码上议事”的守正创新,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改革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参与者、监督者、创造者,广大群众中蕴藏着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反之,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憋思路”,就会脱离实际,容易成为“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最终群众不买账、工作难收场。对党员干部来说,问计于民,首先要做到心系于民,真正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通过问计于民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深刻剖析问题产生根源,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及时解决群众最盼最急最忧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问计于民,重在掌握“问之有向、问之有方”的行动路径。问计绝非填鸭式的单向索取,也不是预设答案的形式化过场,而是以“民生靶向”的思维锚定问计坐标、以“敞扉互动”的方法提升问计质效。要事先梳理“问题清单”,注重在群众关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中确定选题,带着疑问、怀着目标去开展调研,既听群众“哪里痛”,也问群众“怎么治”。要下沉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一线,“板凳会”“院坝会”“小课堂”等形式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讨论,常态化征集管用的“土办法”、创新的“金点子”,多听取“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民智民策,让政策文件凝结基层的“心里话”,政务规划融入群众的“金点子”。
问计于民,更需纳计于民,做到“掷地有声”。“问而不纳”终究是走过场、搞形式、假问计,对于“献计”的群众来说是一种伤害,时间久了,会失去群众信任。党员干部要当好意见落实的“执行人”,在交办执行过程中,明确责任义务、完成时限和质量标准,建立责任清单和任务台账,做到以公开促落实、以透明保实效,用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要当好群众验收的“接卷人”,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邀请群众参与监督,让群众从“建言者”变身“阅卷者”。同时,要对问题解决情况适时开展“回头看”,杀“回马枪”,加强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真正让问计于民取得实效。
(镇江市丹徒区高桥镇 陆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