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支持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持续绷紧基层减负这根弦,推动为基层减负不断向治本深化,切实提振基层干事创业精气神。
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要注重换位思考,树立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应当看到,各地加重基层负担现象时有发生,许多问题仍然树倒根存,正源于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主观上思想认识、政绩观的偏差。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基层干部是打通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需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多思考基层难处、多倾听基层声音,厘清任务到底是不是基层的,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好“分内事”、耕好“责任田”。
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要注重协同发力,推动形成干的合力。只有上下联动、各担其责,才能将分散的“千条线”织成协同高效的“一张网”。该基层做的工作,基层要挑起担子,着力统筹好工作计划、任务安排、部署推进、工作节奏等,务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坚决防范“低级红”、“高级黑”等问题。该上级承担、指导的工作,上级要按照全局所需、部门所为,既部署“过河”的任务,也指导解决“桥或船”的方法问题,确保基层“能接住”“能办好”,着力营造基层组织有威信、基层干部敢担当的良好氛围。
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要注重标本兼治,减到“实处”减出“实效”。形式主义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复杂性和隐蔽性,极易发生反弹回潮。基层减负不仅需要工作举措上的“减”,更需要深入肌理的“变”。一方面,强化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聚焦文风会风、创建示范等“小切口”设定“硬约束”,让减负的“硬杠杠”生威见效。另一方面,完善自下而上的反馈制度,精准捕捉基层对减负工作的实际意见、真实想法,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让更多减负成果惠及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
(宿迁市委组织部 童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