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工作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我们党靠群众工作起家,同样要靠群众工作实现长期执政。”当前,全党上下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各级党员干部要紧盯作风问题核心,从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入手,力行答好问需、问计、问效“三问”,把走好群众路线作为抓作风建设的“金钥匙”。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身处生产生活第一线,对权力运行状况、干部工作状态感受最灵敏、最直观,也最有发言权。在长期实践中,不少地方探索出议事庭、板凳会、廉情观察员等好做法,总结出“三提三知”“四到户四到人”等好经验,让群众参与的“金玉良言”、群众监督的“火眼金睛”成为校准干事方向、改进工作方法的“最优解”。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民意视为作风建设的“风向标”,以“入山问樵、遇水问渔”的务实姿态,自觉俯下身子入基层,迈开步子访农户,在零距离“唠家常”中找准群众的需求点、期盼点,把基层“苦水”、群众“心里话”梳理成一个个问题事项,转化成一张张责任清单,切实把好作风往哪转的“方向盘”。
千计万计,群众路线是第一计;千难万难,问计于民就不难。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力量之海”和“智慧之海”比喻人民群众,形象地指出了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这就告诉我们,抓作风建设不仅为了人民,更要依靠人民。抓作风建设成效的“良方”,难以在文件中读到、会场中听到、办公室里想到,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从群众的智慧中找寻、在躬身的实践中提炼。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群众“事中人”作用,敢于到群众诉求最多、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多问,勇于通过线上线下、谈心谈话多听,挖出最急需整治的痼疾,探出最务实管用的办法,让基层意见、群众想法成为打好作风建设攻坚战的金点子、好计策。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在作风建设这场党性“大考”中,干部答卷,人民阅卷。事实证明,群众看作风建设成效,不是看集中整治措施多不多、台账厚不厚,而是看问题改了多少、实事办了多少,群众评判更能验出党员干部查问题是动真碰硬还是应付了事,抓整改是久久为功还是“雨过地皮湿”。交卷评判知得失,是局面打开还是涛声依旧,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开门评议,邀请群众当“考官”,采取见面会、座谈会等形式,定期通报问题整改进展成效,让群众“挑毛病”“打分数”,通过“察言观色”筛出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回炉”再改、反复问效,真正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最好量尺。
(连云港市连云区委组织部 吴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