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10:06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崔伟平  
1
听新闻
当如“犁铧”深耕民心

春耕时节,农人总要反复检查犁铧的铆钉是否牢固,因为松动的农具既翻不动板结的土壤,更经不住坚石的磕碰。基层干部的作风建设恰如这犁铧上的铆钉,唯有每个环节严丝合缝,方能破开形式主义的冻土,深耕群众的心田。

在闽西革命老区,红军后代至今传颂着“半条被子”的故事:一条棉被,剪成两半,记录了红军战士与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情深。这种“把群众揣在心窝”的作风,正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骨子里流淌着的精神血脉。在贵州天渠之畔,村支书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6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生命渠”,群众从他布满老茧的双手里读懂了“干部”二字的深意。这种“愚公未惜移山力,壮士须怀断腕观”的作风,正是每一个共产党员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在河南兰考礼堂内,县委书记焦裕禄坚决反对“老三排”“看白戏”,要求全县党员、干部以此为鉴,切实做到“十不准”。这种“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作风,正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工作生活中该有的样子。

当前,群众诉求从“需求型”转向“品质型”,干群互动从“面对面”走向“屏对屏”,利益矛盾从“单一化”趋向“复杂化”。在此背景下,作风建设的紧迫性愈加凸显。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产业项目落地需要基层干部既当“店小二”又做“急先锋”,若是“盖章推诿”“躺平甩锅”,再好的蓝图也会沦为“空中楼阁”;在推进基层治理的过程中,群众矛盾调处需要基层干部既当“身边人”又做“专业人”,若是“事不关己”“击鼓传花”,再多的信任也会“消耗殆尽”。从“牌匾改色”与“送药入户”的鲜明对比中可以看出,党的作风决定事业成败;从“冷硬横推”到“温良恭俭”的态度转变中可以看出,党的作风决定人心向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一揽子举措让广大基层干部能够放开手脚、轻装上阵,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干事、去落实。既然决定去做,就要踏踏实实干好,毕竟,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形象的“直接展示窗口”,其工作态度和办事能力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威信。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和花样繁多的诱惑,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拧紧思想“总开关”,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不断织密制度的笼子,紧盯乡村建设项目、集体“三资”管理、“三农”补贴发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等制度,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外联动的监督合力。

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广大基层干部当以“竹杖芒鞋”的朴实作风丈量民情,用“春蚕吐丝”的奉献精神纾解民困,让“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化作具体的实践。唯有如此,才能在基层这片广阔大地上,浇灌出更多“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参天大树。

(镇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崔伟平)

标签:
责编: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