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基层治理与民生保障具有本质统一性,两者在实践层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前,基层治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党组织更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发力、务实创新,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强劲动力。
民生为本,深扎治理土壤。从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到精神文化层面的滋养,从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到发展机会的公平保障,每一项民生关切都是基层治理的试金石。牢牢把握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正确方向,切实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把民生实事的经纬线编进百姓的日常轨迹。优化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海棠先锋(楼栋长)”四级组织架构,建强基层治理一线堡垒。既善治“眼前疾”,更深挖“病根源”,主动下沉基层一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从解决“一件事”上升到解决“一类事”,切实将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加强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以“听得见的回应”“看得见的改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服务就在身边。
需求导向,直抵民心所盼。当前,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待已从“有无”转向“优劣”,从“普惠”转向“精准”。因此要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唯有将治理重心锚定于群众“急难愁盼”,才能让治理的每一步都踏准民生的节拍。完善矛盾调解、心理疏导等嵌入式社区功能,聚焦“一老一小”“一病一残”等群体需求,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因地制宜在商圈、产业园(楼宇)、景区、小区等统筹推进党群服务驿站建设,结合“1510”党群服务圈建设,拓展深化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做好新就业群体等党建工作,持续建强基层服务矩阵。压实物业责任,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引导企业向养老、托幼等领域延伸,构建智慧小区管理生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以“微更新”“渐进式”的细致做法,探索老城保护与新城建设同步并行,锻造城市更新长板,涵养居民生活品质。
创新驱动,推进民生提质。面对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必须以创新思维重塑治理格局,将民生提质嵌入治理全链条,推动治理模式、治理手段的系统性变革。构建智慧治理平台,探索提供“24小时不打烊”在线服务,推动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与业务共办,实现“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的长效运转。完善社区协商议事平台,依托党群服务阵地常态化开展社情民意倾听与矛盾调解,构建多元共治体系。结合“一联双管”,开展“党员志愿 社区报到”“书记进小区驻点办公”,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前移,实现治理重心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健全群众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就社区事务建言献策,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广泛孵化培育、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以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精准回应“一老一小”、青年群体差异化需求,激活多元主体共治活力,撬动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苏州市吴江区松陵街道党工委书记 吴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