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期间,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座谈会”。板凳连心,倾听民声。“板凳座谈会”就是干部与群众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经常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既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搭建起了一座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找准工作方向的桥梁。
常坐群众板凳,厚植为民情怀。“善为治者,贵在求民之隐,达民之情。”坐在群众的板凳上,只是走进群众心坎的第一步。只有坦诚以待,打开天窗说亮话、说心里话,才能引导群众打开话匣子。要备足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谈资”,在交流中多一些“烟火气”“泥土气”,讲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群众听得懂,讲以心比心的“真心话”,让群众听得明,讲村况民情的“家常话”,让群众听得暖。只有这样,方能切实拉近和群众的距离,精准把握群众需求,充分激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切实干到群众心坎里去。
常思群众冷暖,洞察基层所需。群众是生活的“百科全书”,板凳是沟通的“连心桥梁”。经常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能捕捉到文件里遗漏的细微声音,发现坐在办公室难以察觉的真实问题,收获推动工作的关键钥匙,让我们的工作有力度、更有温度。今年两会期间,“社区立法联系点”的金点子、烟盒锡纸写下的民生诉求迅速转化为政策建议,这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体现。作为基层干部要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集聚解民忧的“金点子”,把群众“心上事”作为我们的“上心事”,把我们的“上心事”变成群众的“舒心事”。
常解群众烦忧,力践务实作风。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是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切实表现,不仅要“坐”得住,更要“坐”得实。近年来,党员干部积极深入田间塘口、企业车间、校园课堂、居民社区。他们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聊的是家长里短,听的是群众心声。把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和集中反映的意见建议收集上来,将社情民意转化为工作履职的精准方向,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落实,以“奉献度”换取人民“满意度”,让党的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政治素质的体现。真心实意地坐下去,坐出温度、坐出实效,当前面临的很多问题就能在基层、在萌芽状态迎刃而解。
(扬州市高邮市委组织部 王久乐 陈瑞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