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场“徙木立信”的作风建设,无不要求着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以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凝心聚力吹响吹好冲锋号,持续擦亮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坚决续写好“徙木立信”新篇章。
锤炼党性是作风建设的“总开关”。作风问题归根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则作风正;党性强,则作风优。“一顿饭、一辆车、一次调研”越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小细节,越能真实映照出党员干部们的党性修养。从“茅台酒、海参宴”到“四菜一汤、接待按标”,从“门难进、脸难看”到“微笑服务、一心为民”,这一系列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期坚守与磨砺中淬炼党性,校准了坐标。作风建设要想杜绝雨过地皮湿,学习一阵风的形式主义,就必须倒逼党员干部从根上破除特权思想,唤醒初心,牢牢树立宗旨意识,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慎独精神,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自我叩问融入日常,让党性在点滴中扎根。唯有将党性修养从外在规范内化为行动自觉,党员干部才能凭借优良作风做好名片“代言人”。
实干担当是作风建设的“硬支撑”。脚下沾上“泥土”,手里才能捧着“金名片”。空喊口号、坐而论道,人民群众不会买账;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也必然失信于民。一个党员干部走不进田间地头,坐不上百姓炕头,便谈不上作风优良。作风建设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标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它们无一是空中楼阁,都是由一件件实实在在、一桩桩老百姓感同身受的小事堆砌而成的。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理应赓续这份实干担当的血脉,以实干为笔,担当为墨,一次深入基层的走访,一回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的交流,一个量身制定的帮扶计划,一个落实到位的民生举措……如此,只有将为民服务落实到每一个细微处,方能支撑起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
民心所向是作风建设的“指南针”。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作风建设的根本指向在于赢得民心。作风建设成效如何,最终落脚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身处政策落实的最前沿,作风建设这趟列车要想稳稳靠站,必须广开言路,搭起与群众的“连心桥”,要端正思想,以俯首恭听的良好态度,让意见“浮上来”;立行立改,以真抓实干的主动作为,让问题“解得开”。当干部走出机关大院,街头巷尾传颂着干部为民办事的佳话,当群众走进监督现场,邻里之间谈论着生活日益向好的欣喜,当作风建设深入人心,人人擦亮一心为民的精神底色,那么作风建设的成果才真正看得见、靠得住、行得稳。
(灌南县新集镇 王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