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志向是人生的航标,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只有从一开始就把人生志向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立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尽早立志,才能明确奔跑的方向,激发奋进的潜能。青少年时期的钱学森在心中埋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种子,为中国航天事业开辟了崭新的道路;燃灯校长张桂梅从17岁时便支援边疆教育建设,立志“做高山峡谷里的灯盏,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榜样模范们立志于年轻之时,胸怀天下、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穷其一生将远大志向转化为实际行动。进入新时代,年轻干部要趁早立志,迅速找准人生坐标,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充分发挥自身“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将宝贵精力精准投入到有价值的奋斗中去,实现自我进步、展现人生价值。多一些闯劲,为梦想拼搏,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把困难挑战当做成就志向的磨刀石,在破解发展难题、攻克改革难关上有所作为,不断激发锐意进取的内生动力。
早立志,还要立大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年轻干部当立什么样的志向?焦裕禄的选择,是去“最苦、最穷、最难”的河南兰考,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谷文昌的选择,是来到“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的福建东山,誓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作为年轻干部,唯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立志做大事、甘于做小事,才能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公仆。勇立潮头、勇当先锋,时时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主动投身发展主战场、振兴第一线建功立业,坚决扛起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责任,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
实现志向往往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谋改革促发展,方方面面、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过硬能力和担当本色。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仅凭“一股脑”的拼劲和“一瞬间”的热情,是实现不了志向,成不了大事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年轻干部必须躬身一线实践、锤炼强国之技,把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把短板作为工作重点,到任务比较繁重、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去,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勇于“自找苦吃”,在摔打中立得稳,把本领练过硬,让志向与奋斗共振。要学会在“热运行”中停下来“冷思考”,抢抓空天信息、医药健康、量子算法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风口”,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在抓落实之前多思多想,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不断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无锡市梁溪区扬名街道王轲、瞻江街道朱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