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是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主战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在夯基础、兴产业、优治理上下足功夫,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夯实组织基础,增强乡村全面振兴“引领力”。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第一线、最前沿,才能更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织密体系强引领。探索推行“小院党建”,坚持“地域相连、民风相近、规模适度”原则,按照“一自然村一小院”标准打造主题小院,形成“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农家小院”延伸,不断提升组织引领力。严管优选锻骨干。定期开展村(社区)书记抓乡村振兴履职评估,建立重点推介、帮带提升、分批调整“三张清单”,实行分档管理、分类施策,实现村(社区)书记动态调整;打破人员身份壁垒,从机关工作人员、国企优秀干部、现任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退伍军人、辖区企业家等重点群体中储备人才,择优输送至乡村振兴第一线。充电赋能提能力。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群众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因人制宜、因岗制宜,搭建学思践悟、互学互鉴的基层干部讲习所、研习社,通过理论辅导、思维碰撞、案例分析、观摩实践等方式,全方位提升乡村干部攻坚克难、致富带富能力。
抓实产业发展,增强乡村全面振兴“驱动力”。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打好“共富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党组织+农业科技公司+特色农户+红色合伙人”的产业发展机制,打造由街道牵头、院所资源支撑、多元参与的联农惠农助农共同体,深化与农业、旅游、餐饮等行业协会共联共建,探索共同富裕发展路径。打好“融合牌”。深挖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等资源,整合低效地块、盘活“沉睡资源”,引入精品民宿、高端康养、休闲旅游等,推进千亩农田智能化、生态化改造,打造小南湾乡创产业园、庙西亲子农场等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把农业与观光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金字招牌”。打好“特色牌”。打造杨梅、茶叶等产业链党建联盟,以特色农产品为媒介,链接职能部门、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红色主播,把各类资源聚在“链”上,把服务保障抓在“链”上,打好“产品+电商+物流”产销组合拳,延伸深加工链,提升“土特产”品牌效益,助力农副产品“多点开花”。
做实基层治理,增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力”。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能为乡村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公共服务。点亮阵地惠民生。坚持“一阵地一主题”,因地制宜将基层活动场所打造成居民办事中心、党员活动阵地、政策宣传窗口等,融入“红邻执法工作站”,设置“红色直播间”,开设农技种植、电商运营、金融知识等实用技能“夜课堂”,把政务办理、学习活动、便民服务等搬到居民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优化机制促共治。优化三级议事协商机制,由党组织牵头,发动村民代表、“五老”等参与,邀请派出所、驻区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一同参加,常态化召开“院落议事会”,鼓励村民积极“说事、议事、主事”,共同协商解决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创新方式提质效。建立“积分制”基层治理模式,鼓励居民参与乡风文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基层治理工作,因事得分、以分换物,同时,探索积分管理与发展党员、政策帮扶挂钩的积分运用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党员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无锡市滨湖区委常委,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