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方堪重任;以德为先,方能致远。“德才兼备”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组织部门要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好干部标准,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全链条政德建设体系,将“德”的标准贯穿选育管用全过程,让政德修养真正转化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实践动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深刻揭示了政德建设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意义。从《尚书》“德惟治,否德乱”的古老智慧,到《资治通鉴》“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的辩证思考,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治理精髓始终闪耀着政德的光芒。从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到谷文昌“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担当精神,一代代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政德的深刻内涵,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政德实践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精神标杆。实践反复证明,政德建设关乎政权兴衰、事业成败,新时代政德建设已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护航复兴伟业的“压舱石”。
政德建设既是永恒课题,更是现实大考。新时代新征程上,政德建设是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做官必须首先解决好的基本问题,是赓续优良传统、勇于自我革命、应对风险挑战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是赢得群众拥护的根本保障。然而,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少数干部在政德建设上存在“滑坡”“掉队”现象,把“为民服务”异化为“痕迹管理”,表面看是工作方法问题,根子上是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出现松动,暴露形式主义之弊。这些现象警示我们,政德建设绝非一劳永逸之事,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清醒认知,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持续锤炼政德修养,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锻造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的执政骨干。
修德如培根,根深才能叶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要将政德要求融入干部成长全周期,立好政德标尺,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修课”“必修课”,将党史重大事件发生地转化为“沉浸式课堂”,引导干部在历史场景中体悟“国之大者”深刻内涵,厚植“我将无我”的为民情怀。织密制度笼子,健全“德”在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否决作用,完善政治素质考察正负面清单,细化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等核心指标,将“八小时外”社交圈、生活圈纳入考察范畴,对苗头性问题“亮黄牌”、触碰底线“亮红牌”。搭建实践熔炉,把重大斗争一线作为政德检验场,选派干部到乡村全面振兴、应急处突、改革攻坚等前沿阵地历练,推动干部在破解复杂矛盾中校准价值坐标,提升政德修养。
(灌南县委组织部 迟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