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直指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的关键短板。
厚植沃土,在向下扎根中壮苗出穗 。基层的深厚土壤为年轻干部成长提供了天然养分,蕴含着无限潜力,若想真正读懂基层的“无字书”、解开群众的“千千结”,只有深扎泥土、融入群众,才能褪去“书生气”,得到“接地气”的真本领。组织部门要推动年轻干部递进式培养,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矛盾纠纷多、发展任务重的关键吃劲岗位,推动他们直面矛盾,学会用“土话”解读政策,用“土方”解决难题,少一些脱离基层的“指点”,多一些扎根群众的“沉淀”,在走村入户中培养与群众的“共同语言”,把党和群众的情感纽带连接得更牢。
精准滴灌,在用心栽培中拔节生长。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层社会结构和发展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既要破解历史遗留的老问题,又要应对产业转型的新挑战。有的年轻干部擅长宏观叙事却疏于微观操作,有的精通专业技术却不懂群众工作,这些能力短板需通过精准化培养实现“靶向突破”。组织部门要优化“传帮带”机制,多维度拓展导师库,开展思想引导、方法指导。搭建“田间课堂”,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矛盾调处等主题开展案例教学,把培训课堂搬到乡村振兴示范点、产业项目第一线,推动年轻干部积累真经验、练就硬功夫。
剪枝打杈,在严管厚爱中强筋壮骨。在基层复杂的环境中,年轻干部既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诱惑挑战,既需厚植沃土、施肥浇水,也需时常修枝剪叶、驱虫防病,从而保证既能约束行为,防止其偏离正确轨道,又能充分激发工作热情,增强归属感与责任感。组织部门要摒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加大对基层年轻干部的关心关爱与保障体系,在选拔任用、评优奖先上向基层倾斜,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生态。严格教育管理监督,常念紧箍咒,定期开展警示教育,用典型案例划清纪律红线,引导其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切实提升拒腐防变免疫力。
(灌云县委组织部王宇轩、灌云县下车镇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