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指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广大党员干部需把“时时放心不下”的为民情怀转化为切实的为民服务行动,凭借务实肯干的作风,交出一份让群众认可、百姓满意的“成绩单”。
用“真情实感”紧密联系群众。“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时刻将为老百姓办好事情放在心上,这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真挚情怀。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就需要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发挥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工作法宝的作用。打动人心的首先是情感,只有心与心贴近了,感情才会深厚,话语才能说透,事情才能全面把握。党员干部要常思考百姓的需求,坚持走到基层去,让心向群众靠拢,主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耕一亩“良田”,以真诚态度赢得群众的信任。要多倾听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之事,多在街头巷尾、村居民院走动,多关注群众的收入情况和生活水平,全面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找准民生短板,明确工作方向,这样才能更精准、细致、高效地服务群众,使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以“真抓实干”做好为民之事。“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民服务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之中。党员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不打官腔、不摆架子、不说空话,以“钉钉子”的精神履职尽责。要切实把改革的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聚焦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提升民生质量的关键领域以及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堵点难点问题,出实招、下真功夫,让民生实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作风、理想信念等方面不断对照检查,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过硬的作风和坚定的担当推动群众的一张张“心愿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凭“真绩实效”赢得百姓口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衡量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工作的优劣,最终还是要看群众的口碑,因此,要坚持把民生之事办到群众心坎里。无论是污染防治攻坚、基础设施改善,还是加大医疗补助、给予就业补贴,这些都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实事,都需要认真做好。同时善于从“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将解决好一件事扩展为办好一类事,让好的经验做法有更广泛的辐射范围和更大的影响力。要坚持问效于民,主动了解群众的评价反馈,及时优化调整工作方向,弥补服务短板,强化惠民政策的落实和民生项目的落地,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创造更多造福群众、惠及百姓的真实业绩,让群众有更实在的获得感。
(张家港市杨舍镇 陈欣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