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正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阔步前行。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征程上不断谱写改革为民的崭新篇章。
察民情、访民意,在问需问难中找准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改革措施,把人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是对人民呼声的深切回应,生动诠释了“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法,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家,聚焦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反映强烈、诉求集中的领域,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搞清楚“改什么”、弄明白“为什么改”、梳理清“怎么改”,改其所需、革其所困,增强改革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做到“民之所望,改革所向”。
集民智、汇民力,在群策群力中凝聚动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起步,到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吹响;从集体林权制度的深化改革,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推广实施……一项项闪烁着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改革方案,都是“拜人民为师”的生动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利用好村民座谈会、小院议事厅等多种形式,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提高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在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切实将群众智慧提炼升华为改革举措。
顺民心、惠民生,在落地落实中检验成效。“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评价主体,是衡量改革发展的最终尺度,是评判改革成效的最终标准。改革方向对不对,改革措施准不准,改革成效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敢于在改革实践中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要敢于把各项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评判、让群众打分,用老百姓的口碑评定改革成效,用老百姓的感受衡量改革成果,真正以人民“获得感”提升改革“含金量”。
(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 陈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