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改革创新的关键变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使用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项需要统筹规划、联动协调、多方发力的系统性工程。组织部门必须扛起党管人才之责,聚焦高质量发展所需,着眼人才资源优化和合理配置,推动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最大增量”。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用才首先是辨才,关键是精准识别人才优势,不拘一格选贤任能。一方面,应着力提高识才的“分辨率”“透视度”,充分尊重人才差异性,不因微瑕而掩白玉,容其所短、识人所长。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破除“四唯”倾向,不搞论资排辈、一把尺子量到底,既要“金凤凰”,也要“田秀才”,切实做到知人知事、知优知长。另一方面,应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出台新职业、新领域人才评价办法,不比“出身”比“作为”,分类设置评价周期,细化人才选拔标准,探索“以用代考”“以赛代评”机制,结合业内同行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精准识别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人才用错了位置,就是资源浪费。用其所长,以一当十;用当其人,事半功倍。很多领域用对人才,就能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应正确把握事业发展“需求侧”和人才资源“供给侧”关系,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紧扣改革创新所求、产业升级所需、企业发展所缺,正确处理好人才意愿和组织意愿、个人专长与岗位需求的关系,合理高效地配置人才资源,做到量体裁衣、量才任职,避免“大材小用”“水土不服”。精准把握好人才成长的“关键期”和成才的“黄金期”,及时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放在关键岗位磨砺锻炼,开辟成长进步“快车道”,让人才在各自的最佳年龄段、最好职业期大显身手、各展其能。
人才用起来才是生产力,用活了才有创新力。人才不是标准件,不能“一配了之”。应深入优化人才管理制度,打通人才流动、使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用好“揭榜挂帅”“项目赛马”等形式,鼓励支持专业技术过硬的领军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持续向用人主体放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减负,将人才从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帽子”竞争中解放出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打造更多的业务“尖兵”、技术“骨干”。持续强化柔性引才理念,建强“离岸人才”“候鸟人才”队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推动人才资源在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盐城市委组织部 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