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乡镇街道作为基层的“神经末梢”,其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基层治理高效的基础、国家治理有效的保障。要坚持党建引领,围绕民生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民生,以“小网格”“微服务”赋能“大治理”“大民生”,持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实现从“行政末梢”到“治理枢纽”的转变。
聚焦网格治理“精度”,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我们坚持以党建引领“精治”网格,健全网格化管理,根据不同社区实际情况不同将辖区划分为502个网格,聘请417名楼长、57名街长,28名小组长作为网格员。明确网格员职责,建立网格服务保障和风险排查化解机制,要求网格员力所能及发现小问题、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解决小纠纷,以点滴“小事”夯实街道治理“大环境”。深入实施“吹哨报到”协同行动,建立吹哨研判处置机制,对于在社区层面可以解决的“小”事和需要街道、部门联合解决的“杂”事,由驻村干部牵头跟进协调化解,纪工委负责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跟踪督导;对于街道层面无法解决的少数“难”事,由街道主要负责同志领办争取上级部门予以解决。
提升服务群众“温度”,擦亮基层治理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我们坚持将“群众满不满意、需不需要”作为基层治理的首要前提,定期深入社区(村)走访调研,充分听取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周边商户意见建议。针对辖区老旧小区较多、物业缺失、管理涣散等问题,完善街道社区对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的统筹领导,解决老旧小区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旧、停车难等问题。针对城市社区“生人社会”等问题,以小区为单位建立党群服务站,因地制宜提供洗衣理发、爱心助餐、报刊阅读、接送学生临时休息等特色便民服务,打造15分钟红色生活圈。针对“一老一小”等困难群体,组建10个“微心愿”服务小分队,常态化入户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精准贴心服务。
增强群众参与“力度”,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其关键在于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让基层党组织在争先创优中不断坚强,让基层党员在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维护稳定中带头冲锋。我们坚持以基层党员为核心,发动热心群众、志愿者、物业等参与网格治理,优化形成“‘1+N’+10”帮扶体系,组建“乡音传党音”新思想宣传队、“党员先锋队”等志愿服务队。完善“积分兑换”制度,充分调动辖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让“无形之德”转化为“有形之得”。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与辖区45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结亲困境儿童、健康义诊、创业就业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共治共享的城市党建新格局,真正做到让“红色”旗帜飘起来,小区氛围“活”起来,使“红色服务”走进群众心中。
(贾汪区老矿街道党工委书记 仵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