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10:38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毛梦佳  
1
听新闻
“变味”的台账要不得

临近年底,完善各类台账资料自然又成了很多基层干部的重点工作。但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台账逐渐“变了味”,让人疲于应付、不堪其重。今年,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就通报了一起与之相关的典型案例,某地用“写台账”的方式管理基层干部,强制大家每天定位打卡、上传日志,加重了工作负担。台账本是用来记录工作事务的存档资料,绝不能“变了味”成为基层干部的沉重“负担”。

“变味”台账常常有几大特点,图文并茂,照片占比高,奉行“拍过即做过”;换汤不换药,雷同率极高,同质化内容换个“壳子”应对不同条口检查;不“卷”内容“卷”包装,小到排版大到装帧无一不透露出“精致”,纸质档、电子档一应俱全。做台账、补台账、改台账占据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精力,长此以往下去,这些“变味”台账“绑”住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导致他们无暇到田间地头、百姓身边,看一看民情,听一听民声,或陷入“闭门造车”的僵局,或沦为“信口开河”的自吹,既背离了实际也脱离了群众,成了形式主义工具。

事实上,台账本无错,它是“事前计划、事中纪要、事后总结”的环环相扣,运用得好,就是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的“好法宝”。但如果本末倒置,台账重“痕”不重绩,那就是形式主义在作祟,究其根本就是政绩观不正。上级单位不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以台账的“厚薄”判定工作的“好坏”,导致下级用大量台账堆砌应对、敷衍了事,至于政策落实效果如何、问题解决多少、群众满意度如何等等,往往很多事只停留在“账上完成”,实际中依旧存在着各种“糊涂账”。

光看台账,未必能了解真实情况、发现现实问题,尤其是涉及群众利益的“明细账”,如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过程,不仅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让工作变得表面化。整治台账上的“指尖之困”,让更多的基层干部“松绑”,从“变味”的台账中解脱出来,不妨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套路”。上级单位要少一些没必要的检查和考核,多看现场、多问过程、多听民意,将关注重点回归到群众满意度和政策实施效果上。基层单位在心无旁骛推动工作的同时,客观真实记录工作进展,积极沟通反馈困难问题,让各方了解基层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样才能让台账回归记录的初心,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帮手。

(扬中市委组织部 毛梦佳)

标签:
责编:韩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