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三农”工作紧紧抓在手里,夯实基础,完善服务,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更上一层楼。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必须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产”强基、以“绿”增色、以“文”铸魂,写好乡村振兴“强链”“固链”“延链”文章。
以产业“强链”延展丰收的“序曲”。从运用“阡陌驰骋”的智能无人耕地机到“全链开发”重构现代农业体系的资源循环农业产业园,从传统“碎片化”的“一对一”土地租赁,到“小田变大田、村民变股东”的土地增收模式,产业振兴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置身基层,党员干部要始终聚焦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以“土”作根基、以“特”作招牌、以“产”作保障,依托乡村资源禀赋、人文特色和产业空间,精心做好生产加工、流通营销、文化挖掘、品牌推广等农业全产业链“镀金”工作,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寻找增值空间。同时,还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引入土壤墒情监测、无人机巡航等现代农业科技,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实现整个链条上的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环环相扣实现农业全链条升级,让“土特产”变身“金饭碗”。
以生态“固链”吟唱自然的“赞歌”。生态是乡村振兴的“美丽底色”,也是发展乡村旅游业、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游客走村串巷、走家串户,看的是村貌提升带来的“山乡蝶变满目新”,品的是“一步一景”中农家的质朴和风物的淳美,悟的是“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自然与人生,只有“好风景”才能“引客来”、把“乡土热”转化为“生产力”。党员干部要学会讲好生态文明故事,巩固乡村自然“生态链”,因地制宜全面改善村容村貌,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保持乡村原真,还原乡村风貌,努力将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优先”与“底线”地位,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新路,鼓励发展循环农业、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生态康养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向绿色、有机、生态方向发展。
以文化“延链”诉说乡愁的“情怀”。无论是悠久的村落村口、独特的民居宗祠,还是丰富的民俗节庆和精湛的传统技艺,乡村的每一寸土壤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也是吸引游客奔赴向往生活的关键要素。党员干部要研究延长乡村文化“价值链”,“留”住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等物质文化,“守”住代代传承的民间民族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利用“互联网+”模式让这些沉浸于乡村、蕴含浓郁乡土气息的各类文化资源“走出来”“动起来”“火起来”,将其转化为为民增收、为村增彩的新动能。此外,也要注重邀请广大农民群众“唱主角”,建设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一系列新时代文明阵地,为广大农民送上接地气、有热气、聚人气的“精神大餐”。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 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