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员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坚定为民信念,把准发力重点,以常抓不懈的恒心和毅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落锤听音、敲钉见效。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弄明白“为谁落锤”这一根本问题。从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到不断扩大普惠养老供给,再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始终是改革前行的目标和方向。党员干部要关注终端、接触末梢,到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声音最集中的基层去,找准推动改革发展的痛点堵点,聚焦群众生产生活的急难愁盼,奔着问题去、盯着目标干,量身定制为民谋福祉的改革方案,办好办实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关键小事”,将更多的改革成效转化为真正的便民、惠民、利民成果。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机遇稍纵即逝,挑战无处不在。面对时代重任、人民期盼,找准正确方法和有效路径,方能实现“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深刻把握阶段性目标与长远性计划、全局性规划与细节性举措之间的联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避免仅凭蛮劲、逢墙乱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紧抓“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关键环节,聚力破题、精准解题,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跃升。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从“枫桥经验”的提炼总结到“千万工程”的力行实践,不难看出,抓改革促发展不是“一锤定音”的买卖,只有“一锤一锤接着敲“方得长效。如果执着于短期内见成效、出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志气、迎难而上的勇气,瞄准既定目标,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涵养善始善终的定力、常抓不懈的毅力,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戒除“短平快”式心态,避免“间歇性”运作,以“冷思考”纠偏纠错,用“热行动”补短补差,以敢抓、善抓、长抓的过硬作风,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落细。
(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 李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