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偷甘蔗”爆火,为什么我们会爱上“偷感”游戏
2025-11-27 18:3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孔婧  
1

前有浙江新昌的自助“偷”甘蔗,后有四川眉山的“农场偷甘蔗”……近来,“偷”系营销忽然火了。大量游客涌入,可“偷”农场成为网红打卡点,甚至带火了当地旅游。现场视频里,夜幕下的甘蔗地,挤满了游客,还有人扮演NPC负责抓“小偷”,欢乐的气氛溢出屏幕。

图源:网络

活动规则其实很简单却充满趣味:游客进入甘蔗地,若“偷”成功,甘蔗每根售价9.9元;若被“逮到”,每根15.9元,被抓到的游客还可以通过当众表演唱歌、跳舞、做俯卧撑等才艺代替加价。随着游客数量激增,种植户增设2.99元入场费,想要“劝退”部分游客。即便如此,大伙儿热情依旧未减,来“偷甘蔗”的每日仍超1000人。很快,种植户却笑不出来了,不仅是因为每天牵着狗在地里追“小偷”,几天下来,人和狗都已累瘫;还有人砍了甘蔗不付钱就跑,吃一半扔一半浪费严重,好好的农田被踩得一片狼藉……活动发起人无奈表示,连日亏损,难以承受;现在只期待早日售罄,好好休息一下。

“偷甘蔗”走红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农场经营者跳出传统经营思维,没有简单地一买一卖,而是以“偷”为噱头打造互动场景,用趣味化设计成功抓住游客追求新鲜的心理。9.9元与15.9元的差异化定价,通过“被逮到加价”的游戏规则,增添了“刺激”的竞技感,让消费过程充满欢乐。这场“田间追逐游戏”所带来的“十足偷感”,实则精准命中现代人渴望释放压力、寻找纯粹快乐的情感需求。

应当肯定,这类活动的初衷是好的,它契合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甘蔗被浪费、环境压力增大、安全隐患初显……这些都是流量狂欢过后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提醒我们,好的初衷需要精细的管理来支撑。如何在保持活动原真趣味的同时,通过更精细的规则设计、更积极的文明引导等方式,将短暂的网络热度转化为可持续的“长久留量”?仍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话题。

“偷甘蔗”爆红,其背后蕴藏着消费新业态的兴起,也蕴含着乡村发展的新逻辑。乡村文旅创新,并非需要多大规模的推陈出新,或者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偷甘蔗”策划的出圈,本质是经营者读懂消费需求、盘活乡村资源,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普通甘蔗成长为特色项目甚至文旅IP。这也启示更多经营者无需盲目跟风,充分挖掘本地特色产品、自然风光、民俗文化,通过趣味化、互动化等方式,也能让乡村资源“活起来”、消费场景“火起来”。

无论如何,乡村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金点子”。从“下地干活式旅游”到“沉浸式偷甘蔗”,乡村的价值,正在等待更多维度的发掘和呈现。唯有将有趣的创意、规范的管理和游客的文明行为结合起来,才能让乡村文旅更有烟火气、更有竞争力,让田间地头的甜蜜能一直持续下去。

(孔婧)

标签:
责编: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