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校服如何避免成为浪费和负担?“自愿”“透明”是必答题
2025-11-17 19:5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颜霏  
1

近日,杭州市萧山区一位家长在论坛上发布的一则关于“970元校服收费清单”的帖子引发关注,让“2套夏装、2套秋装、1套冬装”的配置成为舆论焦点。这场热议并非单个现象,近年来,从“高价校服”到“频繁换款”的案例时有发生,中小学校服的费用与数量问题屡屡刺痛公众神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校服价格和款式成为热议,根源在于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教育消费升级与校园形象打造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过度配置。部分学校为追求规范化和自身特色,引入运动服、礼服、特殊场景套装等多种细分服装,冲锋衣、西装等高价品类层出不穷,一套仅用于重大活动的礼服价格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元,却常年闲置形成资源浪费。其次,换款周期缩短加剧部分家长负担,有家长反映小学六年更换两到三次校服款式,初中三年再换两次,这种“时尚化迭代”从根本上背离了校服耐用实用的本质。

校服是学生最为普遍的穿着,是学生身份的象征。穿校服的意义,应该始终围绕教育的核心目标展开。首先,消除攀比心理是校服的意义之一,统一校服能淡化物质标签,让学生专注学习,通过日常着装规范,还能潜移默化培养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其次,穿着校服能够强化集体认同,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让集体意识内化于心。最后,校服能够简化生活决策,减轻家庭负担,家长无需为每日穿搭耗费精力,基础款校服的高性价比也能降低家庭教育支出。

校服争议的核心症结,在于选择权与知情权的缺失。如何保障家长的选择权与知情权,让经费使用阳光透明,是教育治理必须破解的课题。保障选择权,需坚守“自愿购买”的底线。保障知情权,关键在于打通信息公开的“最后一公里”。​

让校服回归初心,关键在于构建“自愿选择+公开透明”的双重保障机制。保障自愿性,需从制度层面松绑,学校可推行“基础款+可选款”的供应模式,基础款仅保留日常必备的运动服,以高性价比为原则,满足在校基本需求;礼仪装、特色装等可选款,由家长根据实际需求自愿选购,不设任何捆绑条件。在保障自愿性的前提,还要让家长拥有充分的知情权。校方不妨建立全流程公开机制,采购前,通过家长会、校园公示栏等渠道,公开校服采购的必要性、款式设计方案、价格测算依据,广泛征求家长意见;采购中,可邀请家长代表、家委会成员参与供应商招标,公示中标企业的资质、面料检测报告、价格构成明细;采购后,公开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家长监督。唯有让每一笔费用都经得起推敲,每一次选择都基于透明,才能让家长真正放心。​

穿校服的意义,在于培养平等意识、集体精神,而非制造经济负担、剥夺自主权利。当学校放下“形象焦虑”,让自愿选择成为常态,让公开透明成为标配,校服才能真正回归其促进教育公平、培育良好风尚的本源价值,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颜霏)

标签:
责编:陈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