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懂啊,我已经刷了一整晚的鸡了”
“活力大湾鸡,e得没边”
“已经不想和不懂鸡的人说话了”
……
最近,社交平台的热搜被一群“小鸡仔”霸榜了。
要说霸榜原因,看看它们在第十五届全运会上的表现就知道了:先是因为一双小短腿疯狂倒腾也追不上人而喜提“全场最忙”,随后又因逃跑失败倒翻在地,上演一出“江湖救鸡”。闲不下来的它们,一会儿对着观众狂摆尾巴,一会儿原地一蹦三尺高,展现超绝“滞空感”,兴致来了更是说倒立就倒立,说跳舞就跳舞,在一片“哇”声中彻底迷失自我,只剩颠翻全场的决心。
被“鸡”迷得七晕八素的网友偶尔也想“刨根问底”,“这到底是鸡还是鸭?”无人在意的角落里,全运会吉祥物设计师惊坐起,“是海豚!正经中华白海豚!”
“大湾鸡”,本名“喜洋洋”和“乐融融”,原型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头顶是由广东木棉红、香港紫荆紫、澳门莲花绿组成的三色小水花,象征粤港澳三地紧密相连。网友:有鸡冠、有鸡翼,我不管,它就是鸡。于是,一场“指豚为鸡”的网络乌龙就这么传开了……“大湾区”粤语发音顺势改为“大湾鸡”,加之当地人对白切鸡和豉油鸡的喜爱,一切都显得刚刚好。
回过头看,每逢体育盛会,官方吉祥物总能引起全民关注,一跃成为“顶流”。但仔细咂摸一番,它们的“火爆”,似乎又有些不同。
20年前,北京奥运五福娃带着“北京欢迎你”的祝福正式问世。那时的它们作为中华优秀文化载体,肩负“传递文化精髓,告诉世界我们是谁”的使命。2014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可爱登场,但因造型过于“跳脱”,被网友私下戏称彩色袜子,网上至今流行着关于它的传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造成“一墩难求”的场面,全球各大媒体都把目光聚焦在这只熊猫玩偶身上。直到现在,“大湾鸡”再次掀翻互联网,全运会组委会欣然接受这个乌龙,在官方账号转发“大湾鸡”表情包,推出“小鸡运动会”系列短视频,赛事直播镜头怼着“小鸡”一阵猛拍,显然也有些“上头”。
仅以体育赛事为窗口,我们能看到20年来的显著变化。今天的中国不再背负向世界解释“我是谁”的重任,相反,它正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告诉世界“我在做什么”。在依旧充满活力、依旧热情好客的同时,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强大。而吉祥物作为赛事附属宣传品,正直观地展现出这样的变化。从最开始吉祥物的形象和寓意均由官方定义,到民间出现集体性的幽默解读,再到官方对二创多元表达的接纳与认可,一个“双向奔赴”的文化体系已然形成。
在这个文化体系里,吉祥物不仅是文化符号,也是公众表达自我、参与盛事的全民符号。当“指豚为鸡”的有趣乌龙被一遍遍传播,全运会的“全民性”便又多了一层释义: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它生于平等开放的土壤,拥有不可替代的力量。
(柏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