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善举撞上“侵权”红线,争议背后当有更多思考
2025-10-27 22:1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苑青青  
1

近日,浙江杭州运河中一女子落水,被途经此处的高先生救起。次日,高先生将获取的一段路人拍摄视频发到社交媒体上,但随后被救女子联系要求删除。正在高先生犹豫之际,平台的下架通知便来了——对方以“侵犯肖像权”为由进行了举报。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此事一出,网上一片热议。许多人为高先生鸣不平,称这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也有网友对被救女子的行为表示理解,“一码归一码,看到自己落水的丢人样子被发到网上确实有点难受”。

从道德层面讲,获救者如此对待恩人不免让人有些不适,可在法律层面,隐私权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即便救了人,也应当遵守法律。

究竟谁对谁错,该支持谁?站在不同的视角或许会有不同的选择。可以肯定的是,网络上对被救女子举报行为的谴责声,显示出公众对善举的支持和鼓励。救人是高尚的行为,但我们也应当承认,公开发布视频的行为确实会对被救人产生困扰,存在侵权风险。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两难选题并非首次。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今后或许还会再次发生。所以,在万事都可“晒”的时代,在善意和隐私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各方利益的解法尤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善意与隐私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关系。这不像伦理学界的“有轨电车难题”——不论失控的电车朝驶向哪边,都将造成伤亡。善意是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传播的,许多情境下,人们既能弘扬社会正能量,又可守住隐私保护的底线。

妥帖的处理方式并不少。网络上,一些网友已经给出了可行之策。比如发布视频者通过打码来模糊部分画面内容,充分保护当事人隐私;被救者可以先与发布视频者进行友好协商,无果后再举报。还有网友建议,有关平台在传播此类信息时注意保护当事人隐私,在接到投诉举报后不要“下架了之”,而应站在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的维度进行权衡,必要时,还可与当事双方进行协商。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有人说,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危急时刻是否有人挺身而出,还要看其对凡人善举的态度、对正能量的推崇。当然,“好事不留名”是一种美德,对于想留名的行为也应当尊重,前提是,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一次善意与隐私的偶然碰撞,引发出一场关于道德和法律边界的探讨。可以说,这次事件给公众一次重新认识“善意”的机会,即行善举应遵守法律、尊重其他人的隐私。善意不被争议裹挟,救人者与被救者的合法权益都得到尊重和保护,这才是我们都期待的正义。(苑青青)


标签:
责编:刘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