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上有个柱子,路口这里应该设置一条斑马线”“趁这棵树还没有壮大,能挪开就最好”“宽度48厘米的天桥坡道,能不能过婴儿车”……近日,深圳街头一位手持卷尺、不断给公共设施“挑刺”的小哥意外走红网络,成为网友口中的“卷尺哥”。
两年来,他蹲在人行道上测量占道树枝是否侵占盲道,趴在地上查看斜坡设计是否符合无障碍标准,用手机记录松动井盖位置。一个个关系市民生活又易被忽略的问题被拍成视频发布于平台之上,网友们在围观之余,给这位“卷尺哥”起了个名号——“多管局局长”。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卷尺哥”所到之处、所指之弊,深圳相关部门快速有效回应,问题大都得到落实整改。
这种为了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的“双向奔赴”赢得了网友们的纷纷点赞。有人留言:“有这样听劝的城市和较真的市民,何愁城市不越来越宜居?”“提出意见后立马付诸行动,这就是深圳速度,赞!”还有人向“卷尺哥”喊话:“‘局长’,快来我所在的城市进行巡检!”
看似找茬的“卷尺哥”在互联网上获得网友与媒体一致好评,这让人不禁思考:从以往“就你事多”的惯性认知,到如今“多管局局长”“城市啄木鸟”的赞誉,这场舆论转向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逻辑?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改变的背后,既体现了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更折射出当下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型。
网友对“卷尺哥”的点赞认可,源于自身对这种良性互动的肯定与期待。过去城市治理中或多或少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管理者与普通市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这种状况不仅压抑了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也使得相关部门难以全面、及时地掌握真实的社情民意,从而可能导致一些本可避免的问题长期存在,影响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市民的幸福感。
而“卷尺哥”的出现并走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旧有模式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市民不再将自己仅仅视为城市的“使用者”,而是更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开始主动思考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好,并勇于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这种从“沉默的大多数”到“积极的参与者”的转变,是公众权利意识觉醒的生动体现,同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圳“闻过则喜、即知即改”的态度,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生动落实,给其他城市交出一份可以“抄”的高分作业——通过高效务实的反应机制,让市民感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增强了获得感和满意度。如此一来,未来城市治理中便会有更多人愿意站出来“管闲事”,推动形成良性互动的治理闭环。正是这种“把群众的‘小事’当自己的‘大事’”的态度,让“人民城市为人民”从口号变成了可感的现实。
城市治理的温度,藏在那些直抵人心的细节里。公众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不仅解决了具体的民生难题,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毕竟,谁会拒绝一座愿意倾听、敢于纠错、用心为百姓“丈量”幸福的城市呢?
(孙晟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