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实的力量最动人。
近期,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收官。作为首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该剧以真实姓名、真实事迹、真实地点直面历史“空白点”,让沉默的荣耀重现荧幕,也让那些真实的姓名重新走入大众视野。
10月20日晚,朱枫烈士的三位孙辈——外孙徐宁初、孙女朱容瑢、孙子朱则安,首次携手走进新华日报·交汇点的线上演播室,深情讲述奶奶的故事,带领观众走近那一段沉默而荣耀的岁月。当“东海小组”烈士的后人首次在线上与大众相聚,一方面,他们如今的生活状态令人欣慰;另一方面,他们彼此感慨:“看到对方,就像看到自己的祖辈。”吴石的孙女吴红常说:“我愿意继续沉默。”这种沉默,不是遗忘,而是一种传承——是烈士后人在生活中延续祖辈的品格,在时代中延续祖辈的信念。
这正是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后辈,如何继承先辈的遗志?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些革命烈士共同铸就了一座英雄的群像。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这些在台湾隐蔽战线浴血奋战的烈士,曾隐姓埋名、逆行赴死,用生命完成信仰的表达。他们的“不相见却共赴死”的选择,是沉默的坚守。真实带来震撼,沉默赋予信仰以重量。
《沉默的荣耀》没有刻意制造悬念。观众明知主角终将牺牲,却仍然难以移开目光。画面背后,是生命与信仰的真实写照,让人由衷敬佩英雄的伟大。“《沉默的荣耀》中的人物用真实姓名,让人感觉离我们很近。”一位观众说,“我几乎是含着泪看完的。”这种“距离的消失”,正是因为真实让信仰具象化,让历史可感化。
“这部剧不为写谍战,而要写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和情怀。”总编剧卢敏的话点出了创作初心。当结局不再有悬念、牺牲早已注定,仍选择前行——那不是剧情的安排,而是信仰的重量。真正的英雄主义,往往诞生于无人知晓的沉默。
在江苏这片红色热土,沉默的荣耀也唤醒了历史记忆。吴石将军的南京故居成为热门“红色打卡地”,吴石之子吴韶成的档案在南京大学展出,参观者纷纷留言:“抱着一腔热血来瞻仰英雄。”越来越多的人从历史尘烟中重新发现他们的名字,了解烈士的故事,沉默的记忆被唤醒,信仰的力量再次点亮。
直播中,朱枫孙女向网友展示了一件件被精心守护多年的沉默史料,讲述“东海小组”的故事。她说:“我们都过得很好。”这份由后人所坚守的沉默,不是遗忘,而是延续。烈士的后人,以平凡之姿守护信仰之火,用行动回答着“后辈如何传承先辈的遗志”。传承不只是缅怀,也不是简单复制悲壮。真正的传承,是把信仰化为行动,把荣耀转为担当。为烈士寻亲、档案修复、英烈精神宣讲活动、纪念活动、网络直播讲述、青少年走进烈士故居……新时代的接力——在网络上为“无名英雄”“立传”,在追剧后查找烈士资料、走进纪念馆……点滴汇聚的行动,正是时代对先辈的回应。
文艺的价值,不止再现历史,更在唤醒记忆,书写时代的主旋律。作品让烈士精神从历史的沉默中走出来,成为可见、可感、可传的信仰力量。今天,当我们在和平年代谈论“牺牲”与“信仰”,其实是在回答另一个问题:我们能否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他们未竟的事业?传承在行动中流动,把信仰融入日常,让荣耀化作行动——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让烈士的牺牲与信仰,在和平年代继续发光。
如果有一种力量叫信仰,那么还有一种坚守叫铭记。让沉默的荣耀不再沉默——这,是对先辈最深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庄严的承诺。(胡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