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莫言在一场座谈会上表示,他刷短视频也“上瘾”,经常一刷一两个小时。有时候,他会提醒自己一天只能刷半小时视频,结果等放下手机一看三个小时过去了。莫言的坦言引发了广泛共鸣,有网友调侃“终于找到和诺奖得主的同款爱好”。但在共鸣和调侃中,普遍展现出人们对刷短视频成瘾的焦虑,“感觉像个无底洞,根本刷不完”。
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6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1%。另有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底,人均单日时长达156分钟。也就是说,人均每天刷短视频达2.6小时。刷短视频成为全民日常,即使如莫言这般具备高度自律与丰富精神世界的作家,也难以完全抵挡算法的“精准”围猎,陷入“多巴胺陷阱”。
莫言坦言大数据推送很“可怕”,导致“形成定向思维、带来信息茧房”,你以为获取了多元信息,实则听不到不同声音。除了知识层面的壁垒,还有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明显的表现是专注力下降,甚至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脑腐”一词的出现证明长时间沉迷于这些高频且低质信息带来的危害。
莫言的担忧,恰恰戳中了当下短视频生态的症结。一方面,算法的“精准”投喂筑起无形高墙,让观者在“信息茧房”中视野越来越窄。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流量,短视频粗制滥造甚至抄袭搬运成风。截至2024年底,我国短视频创作者账号数量已达16.2亿,日均短视频产出突破1.3亿条,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改头换面甚至一抄到底的作品?人们在刷短视频消磨碎片时间的同时,其实希望通过短视频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或是实用的生活技巧,甚至是接触新知识。但现实往往是在消耗大量时间中,看到的更多是重复、低质甚至虚假的内容。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除了严格执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多种相关规定外,平台应对优质原创与抄袭作品采取严格的差异化措施,截断低质内容流通渠道。正如网友所呼吁:“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支持原创,支持立规矩。”
其次,个体努力也至关重要,为此,莫言开出了一道药方:“还是读书,是我们业余时间里最值得做、最应该做的事情!”莫言并非全盘否定短视频,而是主动警惕不被算法主宰,主动选择深度阅读,选择优质内容。
平台等相关机构的举措,我们暂难直接左右,但莫言的做法,我们可以尝试下,从现在开始,从短视频开始,在算法洪流中为自己开垦精神自留地。
(刘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