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河南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一场所谓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家长以跪地匍匐的姿态,让学生蒙眼从其背上踩过。这一幕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引发热议,批评声不断。尽管校方很快致歉,承认“具体细节考虑不周”,但活动折射出的教育问题,绝非一句“欠妥”所能回应。
这场活动最令人不适的,是通过刻意制造极端情境,利用子女目睹父母“牺牲”时的震惊、愧疚与痛苦,强行“催化”感恩之心。这种“愧疚式教育”本质是情感绑架与精神暴力。它将“感恩”这一本应源于内心自发、源于日常点滴理解与回报的美好情感,扭曲成充满戏剧性与压迫感的表演。当感恩需要以践踏至亲尊严的方式实现时,教育效果早已南辕北辙,留下的可能只是难以愈合的情感创伤与扭曲的价值观。
活动中的“蒙眼”环节,更将这种“表演”推向极致。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对父母的“跨越”,摘下眼罩的瞬间,巨大的错愕、冲击轰然降临。这种刻意营造的情感“突袭”,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精心设计的精神实验,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情感尊严。那个“当场就哭了”的女生,她的泪水里究竟是顿悟的感恩,还是惊吓、懊悔与难以言说的复杂痛楚?
真正的感恩教育,应植根于平等、尊重与理解。它体现在日常教育中的对父母付出的理性解读,体现在鼓励学生用真诚行动表达关爱,体现在营造相互体谅、平等沟通的家庭与学校氛围,而非通过形式主义,甚至是极端仪式追求所谓“震撼”效果。这种“猎奇”式教育表演,不仅无益于培养健康的感恩心态,反而可能疏远亲子关系,让学生背负沉重且不必要的情感“债务”。
更值得警惕的是,活动折射出部分教育者的“捷径思维”:当懒得用细腻方式渗透价值观,便倾向于以“奇观化”“极端化”形式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们的成长是在日复一日的理解与尊重中慢慢沉淀的,绝不是靠一次“冲击”式的教育实现的。校方事后以“细节考虑不周”致歉,可“考虑不周”的何止是细节?
目前,当地教育局已介入调查。当然,调查不应止于厘清活动组织过程,更需深刻反思背后的教育误区,建立有效预防机制,杜绝任何有损学生和家长人格尊严的教育实验。
教育是唤醒灵魂的艺术,不是“情感绑架”,更不该成为制造焦虑的工具。中牟这起事件,当成为教育者的警示:感恩从不是“踩”出来的,尊重也不是“跪”出来的。唯有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用真诚与耐心搭建情感桥梁,才能让“感恩”真正走进孩子心里,而非停留在一场争议满满的“表演”中。(胡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