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花生上树”,一次来自AI的幽默提醒
2025-09-01 10:3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苑青青  
1

近日,某知名零食品牌因一款产品宣传图片上“花生长枝头”引发热议。面对网友“群嘲”,该公司回应称,员工错误使用了AI生成的图片素材。这场“闹剧”,看似是一次宣传物料的“翻车”,而静下心来想,如此违背常识、漏洞百出的AI图片竟能被当成广告素材公开使用,不禁让人后背一凉。

图片来源:电商页面截图

花生,是一种地面开花、地下结果的常见农作物,“花生上树”的宣传图显然违背常识,可以说是一种低级错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花生上树”的失误虽然由AI引发,但不全是AI的“锅”。谈起花生,许多人会自动关联起小学课文《落花生》中的表述,这篇被称为“小学教材钉子户”的文章,陪伴了数代人的成长。或许有人分不清小麦和水稻,但很少有人不知道,花生是一种果子埋在地下、默默无闻的作物。

究竟是多大的疏忽才造成了十分离谱的AI假图公开流传?对此,我们难以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笑话暴露出当前一些行业、人群对AI的过度依赖甚至是盲目信任。

人工智能时代,AI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圈了一大波粉。在广告行业,利用AI生成文案、策划案、海报早已司空见惯,许多常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更是亲切地称DeepSeek、豆包、元宝等为“小秘书”。AI生成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本质上来看,AI只是算法,人才是掌握常识、拥有判断力的主体,是AI生成内容的审核者和把关人。

近年来,AI生成虚假内容的照片、视频广为流传的事件并不鲜见。不久前,西藏日喀则地震后,一张“被压在废墟下的小男孩”图片就是AI生成的。此外,更有一些假事件、假新闻借助AI生成画面广泛传播。这些案例提醒人们,虚假信息、谣言等在AI的“助攻”下大行其道,已然成为一道网络治理难题。

当然,工作疏忽而使用违背常识的AI生成内容,与故意利用AI生成虚假内容扰乱秩序,性质虽不同,原因却相似,即都与人工复核不到位有关。不管是故意造假,还是无意为之,其结果都违背了事实真相。

眼下,避免AI生成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已经成为一种共识。9月1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今后,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生成必标识,来源可追溯”。即将施行的新规,是一种治理手段,也是一份公开的书面提醒,即AI并非万能,它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利用AI的主体需要对其生成内容负责。

当“花生上树”照片被“搬运”至公众面前,或许是人工智能对人类依赖AI生成行为的一次提醒,它告诉我们,切莫混淆了“拥抱”和“依赖”的边界,更不要因一味寻觅捷径而走进认知陷阱。

花生终究是长在土里的,就像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而非AI幻觉中,过度依赖AI势必会加剧与“真实”生活的隔离,造成常识的退化。有学者说,这是“人与机器互为尺度”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代,那么,当AI持续进化之时,人类的AI素养也应当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AI成为我们思维的延伸,而非让自己成为AI的傀儡。

(苑青青)

标签:
责编:王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