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家品牌连锁水果店“不会迎合消费者”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事件的起因是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吐槽该水果店价格高:“月薪两万也吃不起”“随便买点,一百块就没了”。
8月8日,该企业董事长通过视频公开回应,他表示,公司坚持做高品质水果,不会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品质。在视频中,这位董事长直言自己企业“一直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而不是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来获取短期利益。”
作为“水果零售第一股”,这家零售巨头定位中高端市场,聚焦特定消费群体提供高品质水果,这本是合理的商业策略。企业坚持品质、走差异化路线无可厚非,消费者为更优质的体验买单也属正常。

然而,“教育消费者”的言论,却瞬间将其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句表述透露出一种令人不适的傲慢,刺痛了公众的神经。想让消费者接受高定价,关键在于用长期稳定的高品质、看得见的真材实料和优质服务来赢得认可,而非居高临下地指责消费者“不成熟”,即便初衷是传递品牌价值,这种“爹味”十足的表达也极易引发反感,效果适得其反。类似因表达不当引发的争议并非孤例,今年初,巴奴火锅创始人关于“月薪5000不要吃巴奴”的言论就曾引发轩然大波。这些现象都清晰地表明:在消费者权利意识高涨的当下,企业如何说话,关乎其生存发展。
作为日常消费,消费者购买水果追求的是性价比。如果一家水果店的水果真能做到从枝头到货架全程品控,新鲜度、口感、安全性都不错,服务贴心周到,购物体验舒适便捷,自然有一部分有消费力的顾客愿意买单。反之,倘若水果标着高价的标签,吃着却和普通水果店里的差别不大,或者品质时好时坏,消费者自然会觉得遇到了“水果刺客”,交了“智商税”。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行业竞争格局下,这种“教育者”姿态显得尤为不合时宜。放眼水果零售市场,一边是盒马、叮咚买菜等平台凭借规模化采购优势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压低水果零售价格;另一边是社区团购靠着预售和“隔日达”模式,几乎“零库存”地压缩成本。这些企业的共同逻辑是通过更平价的姿态扩大消费群体,在此背景下,若还固守“教育”姿态,无异于自绝于更广阔的消费群体。
面对激烈的竞争,除了高高在上的“空谈”和“教育”,企业有更多有效的破局之道:例如以分级定价的方式,针对不同能力的消费者推出不同价格的产品;用事实展示水果从哪来、如何保鲜运输的,透明化运营;推出更贴心的会员服务,让老顾客真能感受到实在的回馈,提升用户黏性。
这场的言论风波,给各家企业都敲了警钟:在消费者主导的市场中,坚持高品质没错,价格可以贵,但必须摒弃傲慢的“教育者”心态。只有和消费者站在一起,用谦虚的态度去倾听市场的需求,用持续稳定的品质和服务说话,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正道。
(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