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成都世运会的“松弛感”,是不“端着”的快乐
2025-08-13 11:2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罗鹏  
1
图片来自新华社

当英国旗手穿着人字拖率性步入赛场,当定向越野的赛道穿居民往来的“村道”而过,当非遗龙舟在国际赛场掀起竞渡热潮……成都世运会上这些鲜活场景,正以截然不同的气质,悄悄改写着人们对国际赛事的固有印象。

8月7日,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开幕,不同于奥运会所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竞技精神,成都世运会以非奥运项目为主,凭一种“松弛感”与生活气息呈现了体育的另一种魅力。不少网友调侃:“本以为是你争我夺的激烈拼杀,没想到比赛还能这么玩,这不就是村口的田间运动会嘛。”

长久以来,国际大赛似乎总与“严肃”“距离感”紧密相连:精密的赛程表、封闭的赛场、紧张到屏息的对抗,甚至让不少人觉得“这是专业选手的事,与我无关”。但成都世运会则不然,赛场内外处处散发着松弛气息。

这种松弛感,首先藏在项目的基因里。若把奥运比作聚光灯下的“顶流”,世运会更像一场全民运动的“嘉年华”。这里没有那么多“必须专业”的门槛,跑酷选手在障碍物间腾挪时的即兴发挥,飞盘赛场上队友间默契地击掌,轮滑少年风驰电掣时扬起的衣角,都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就连新增的龙舟、腰旗橄榄球,也不是带着距离感的“高冷项目”,而是从街头巷尾、公园草坪里生长出来的热爱。它们的规则更灵活,氛围更轻松,允许失误、接纳欢笑,甚至鼓励选手在赛后和对手分享一瓶水、拍一张搞怪合影——这种“不端着”的姿态,或许还原了运动最初的意义,不是为了打败谁,而是为了遇见更快乐的自己。

赛场内外的互动,更让这份松弛感有了温度。在奥运会的赛场,观众往往是屏息凝神的“旁观者”,而在世运会的场边,观众更像赛事的“参与者”。定向越野的选手在居民楼下寻找坐标时,大爷大妈会主动指路;攀岩比赛间隙,小朋友举着画满笑脸的牌子喊“加油”,选手也会停下来挥手回应;就连最需要专注的力量举赛场,也会响起“慢慢来,没关系”的善意呼喊。这种打破“距离感”的互动,让体育从“高高在上的盛会”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当运动不再被包裹在“专业”“神圣”的外壳里,当选手和观众像朋友一样分享情绪,体育便有了穿透语言和国界的力量。

当然,或许有人会问,竞技体育讲求“松弛感”,会不会消解比赛的严肃性?恰恰相反,这种松弛感似乎并未稀释体育精神的内核。大家依然能看到体育舞蹈选手在失误后立刻调整姿势,看到拔河队伍在僵持中咬牙坚持,看到龙舟健儿为了同步划桨反复练习……同样作为顶级赛事的运动员,或许他们的拼搏里少了“非赢不可”的焦虑,却有了更多“享受过程”的坦然。奖牌依然是目标,但不是唯一的意义,超越对手很重要,但超越昨天的自己更动人。

成都世运会也告诉人们,体育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模样。当一场赛事能让专业选手笑着说“玩得开心”,让普通观众觉得“我也能试试”,或许便是每个人心中最好的模样。毕竟,不是人人都能站上奥运领奖台,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运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感动。(罗鹏)

标签:
责编: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