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从全民“校对”北大录取通知书说起
2025-08-08 14:2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洁茹  
1

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近“出圈”了,不是因为纸张质感或设计风格,而是因为网友指出其中两句话存在语病:一是“我校决定录取你入××学院(系)专业学习”,二是“请你准时于××年×月×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有人觉得前一句动词叠加、句式杂糅,后一句语序不当、用词不妥。争议看似起于细枝末节,实则触及语言表达的规范与习惯,也引发了人们对公文写作、教育文本乃至语言审美的重新审视。

图源:网络

认为表述不准的网友意见集中在“准时”一词上,“准时”作为状语应置于谓语“到校报到”前,而非时间状语前;二是“准时”通常对应具体时间点,而“八月十八日”为一天时间范围,建议将“准时”改为“按时”,表述调整为“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事实上,北大录取通知书上的这两句话并非新近写就。据媒体梳理,“请你准时于××年×月×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的表达,早在1995年北大本科录取通知书中就已出现,与现在的版本几无二致。这表明,引发争议的这些表述,至少已在北大延续使用了近三十年。之所以今天部分读者感到“不顺口”,也有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演化,现代语感与传统文体之间产生了距离。

这样的分歧并非坏事,反而是一种语言意识的觉醒。我们看到,有人从现代汉语的流畅性角度提出改进意见,有人从公文传统的稳定性出发为其辩护。这种“对照式”的理解和讨论,是现代社会对语言深层认知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中的必经阶段。

北京大学随后作出了回应。校方表示,已关注到相关讨论,将反馈至招生部门并研究优化可能,但也并未对语言本身是否需要修改作出明确解释。及时回应固然体现了高校对网友意见的尊重,但也给网友们进一步讨论留下了空间:这段仅几十个字的文字,究竟有没有语病?

语言的演进不可能一刀切地裁剪传统,也无法完全迎合个体感受。如何在规范与亲和、经典与通俗之间,找到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在这一点上,全民“校对”北大通知书,或许可以看作是一场难得的语言实践课——让我们重新理解规范的力量,也重新感知语言的分量。

今天,我们因为几句话而停下来思考语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姿态。愿我们在这样的讨论中,更加理解文字的分寸感,也更加珍惜传统的表达底色。

(张洁茹)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