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批准,到如今全文向社会公开发布,彰显了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松绑减负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然而当下,一些地方和部门重痕迹轻实效、重形式轻内容等形式主义问题依旧存在,严重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在此背景下,《若干规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构建长效减负机制,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细观《若干规定》,其条文之“实”,令人眼前一亮。针对“文山会海”这一顽疾,规定明确要求精简文件、会议,年度发文数量一般只减不增,文件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篇幅一般不超过5000字。工作会议能合并的合并、能精简的精简,开短会、讲短话,主要负责同志讲话不超过1小时。这些具体要求,如精准的手术刀,直击形式主义要害。过去,基层干部被淹没在文件堆和会议中,如今有了明确规范,能腾出更多时间干实事。

对于基层反映强烈的督查检查考核泛滥问题,《若干规定》明确要求严控总量,不得按月度、季度频繁搞排名通报,不把是否开会发文、拍照留痕等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标准。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形式主义考核的一次有力回击,让基层干部能够从繁重的迎检任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同样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若干规定》要求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除安保、应急等特殊场景规定外,其他各类政务应用程序不得设置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统计在线时长等强制性功能,不得将点赞量、网络投票数、转发量、学习时长等作为考评依据。这一规定,如同为基层干部的手机“减负”,让他们不再被无休止的“指尖任务”困扰,能更专注于服务群众。
《若干规定》的出台,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致力于构建长效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积极担当作为。它强化问题导向,突出问题就重点解决;坚持久久为功,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如今,《若干规定》这把制度利剑已然锋芒出鞘,相关部门当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紧着一环拧,确保规定落地有声、见行见效,让减负红利切实转化为基层干部甩开膀子干事、撸起袖子创业的强劲动能。
(耿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