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话题#南京照相馆是否适合小朋友观看#登上微博热搜。

电影《南京照相馆》是今年暑期档的现象级影片,这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作品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为了让孩子接受生动的历史教育,不少家长选择带着孩子走进影院。
社交平台上,孩子们观影后的反应引人注目:有的异常专注地凝视银幕,眼中透出超越年龄的肃穆;有的双眼红肿、泣不成声;更有一个小男孩观影后含泪呼喊:“让他们把30万中国人还回来!”……这些画面直观展现了这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对孩子们的心灵震撼。
伴随观影热潮,有人或许担心,年幼的孩子会不会难以理解如此深刻沉重的历史?这种担忧也是一种提醒,因为,让我们的孩子直面这段民族苦难史,是不容回避的历史必修课。
从表面看,这是关于一部电影的讨论;往深里探究,则触及了历史教育的关键:如何恰当地将沉重的历史记忆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有效传递给下一代?
这绝非可有可无的话题,因为时间会流逝,但历史不容遗忘。“万人坑”的累累白骨,南京城墙上清晰可见的弹孔,由无数档案、日记、书信、报刊、证言构成的相互印证的历史铁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惨绝人寰的岁月。那些惨无人道的侵略、令人发指的屠杀罪行,早已被历史和法律钉在耻辱柱上,不容任何人否认。正因如此,将这段国殇及深刻警示传承给少年儿童,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与守护和平的责任感,既是历史的呼唤,也是面向未来的需要。
回答如何传承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是传递价值观与精神,而非仅仅展示苦难。铭记南京大屠杀,关键在于让孩子们理解和平的珍贵、民族尊严的重要、人性的复杂以及守护正义的责任。实现这一目标,方式要丰富多元且适配个体。除了带孩子观看影片,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孩子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阅读适龄绘本和书籍、聆听家族故事、参与课堂讨论等,这些都是有效途径,关键在于选择与孩子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方式。
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家长作为孩子的主要引导者,作用至关重要。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及时给予安慰和理解,将历史事件置于背景中讲解,解释其来龙去脉和影响,避免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将历史引发的悲愤等情感,转化为珍爱和平、守护家园、努力奋进的责任感。
电影《南京照相馆》引起的这场讨论提醒我们:历史教育不能依赖单一载体或一时感动,它是一项需要运用长期、审慎且多元方法开展的工作。我们要将历史的真相、教训与不屈的精神有效传递给下一代,让孩子们在铭记历史、反思苦难的同时,在心中深植爱国种子,成长为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