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街头,崔传面奶奶的茶摊又支起来了。这位坚持摆茶摊28年的老人,继2020年被央视新闻报道后,近日再次被央视聚焦。媒体的持续关注,让这方街角的小小茶摊,一次次从平凡处走入大众视野。

南京崔奶奶自1997年起,坚持在自己居住的定淮门6号院落门口摆设免费茶摊,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便利。一张小木桌,一只不锈钢保温水桶,就这样一摆就是28年。28年间,城市地标已换过几轮,而这方茶摊,每年夏天都会准时出现,让人觉得“不容易”三个字实在道不尽其中的分量。从2020年到2025年,网友的牵挂几乎从未断线,媒体的镜头反复聚焦。为什么这个连招牌都没有的茶摊,能在流转的时光里被人记挂这么久?
我们的时代常被“快节奏”笼罩,善意的表达也裹着时效的标签。一场救灾捐款的热度不超过一周,一次明星公益的讨论留不下三天。它们带着清晰的“保质期”,追求即时可见的成果和传播效应。反观崔奶奶的茶摊:没有发布会,不统计受助人数,甚至没有账本。在崇尚效率与数据化的当下,这份持续28年的“慢善意”,似乎显得“不合时宜”。
然而,正是这份“不合时宜”,成就了其动人之处。它不量化付出,不追逐速度,不做流量的注脚。在一个“做公益要晒证书”“献爱心必发朋友圈”的时代,奶奶的坚持无声证明着,善意不必捆绑于“可见成果”,无需算计“投入产出比”。它如同老座钟的摆锤,不慌不忙地摇晃,却比任何电子表都更让人安心。
更深一层看,茶摊诠释了“善意的平常心”。我们习惯于将“做好事”与“牺牲”“伟大”相连,仿佛善意必须带着悲壮色彩。崔奶奶的茶摊却消解了这份沉重。她没有放弃生活,只是在生活里“加了一把茶叶”;没有刻意“奉献”,只是把“顺手帮忙”变成了日常。这种“不把自己当英雄”的姿态,让我们突然意识到:善意可以很轻松,坚持可以不痛苦。它击中了人们心底的共鸣,表达善念不必惊天动地,只需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舒服一点点。
我们反复被茶摊打动,或许也在羡慕一种能力,一种将微小之事化为生活本身的能力。我们总在等,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等足够好的条件,等别人的支持,可崔奶奶当初烧起第一壶水时,大概什么都没想,只是觉得“日头毒,路人渴”。28年间,她肯定也遇到过难处,茶叶涨价、身体不适、雨天冷清……她也只是守着茶摊,等雨停,等可能出现的路人。她从没找过什么“坚持的理由”,就这么一天天、一年年地做了下来。
这种坚持,似乎正在超越“做好事”的范畴,变成了一种生活哲学。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做一件持久的事;在崇尚成功的世界里,守护一点微弱的暖。崔奶奶或许不知道,自己的茶摊被多少人讨论,也没想过要去影响谁。而人们深深被触动,或许正因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渴望日子再忙,总有些温柔慢慢而来。
崔奶奶免费茶摊用28年的光阴告诉人们,持久的微小,就是一种宏大。
这也给行色匆匆的人们提出思考:是否也能找到这样一件事?不必惊天动地,只凭心底那点朴素念想,也能心甘情愿做上很久很久?
(冯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