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走出电影院,去南京看看
2025-07-26 11:3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胡朔  
1

不想剧透,这是无法抹去的记忆。

近日,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南京点映。当散场灯光亮起,观众却久久不愿离席,#南京照相馆灯亮了没人走#随即冲上热搜。《南京照相馆》今日正式上映,根据灯塔平台数据,截至发稿首映日票房达到4735万元,累计票房1.45亿元,打破了过去三年暑期档战争片首映日的纪录。

作为一个生活在南京的人,一个中国人,观影后很难平静。战争之耻,不能忘;战争之痛,忘不了。凡尘求生的勇气,那些“小人物”的勇敢,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影片取材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寇真实罪证影像,故事围绕“日军罪证照片”的冲洗与流出展开。一群生活在南京的普通市民,为了生存,被迫留在吉祥照相馆中,协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意外冲印出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面对屠戮,他们原本只想苟且偷生,最终冒死留下这些底片。镜头所还原的,不是虚构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群手无寸铁的百姓,在绝望中做出的选择。

作为南京人,银幕中那些熟悉的地标,与生活轨迹重叠;作为中国人,这些图像更像是教科书中冰冷史实的具象复现。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烧杀、奸淫、抢掠。日寇的暴行让南京沦为人间炼狱,这场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成为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导演申奥将主叙事视角从一座城市,收束进一个照相馆、一个“安全屋”,为故事的展开找到了一个“密室逃生”的框架结构。照相馆中七人皆为凡人,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成就了影片的情感张力。

最终,那些照片穿越封锁线,由南京安全区内送到记者手中,当众人屏息围聚,凝视着1938年《新华日报》上触目惊心的标题——《日寇在南京兽行 屠杀军民数以万计》,配图中日军暴行的照片刺痛着每个观者的心。报纸向世界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并成为南京审判中关键证据的一部分。

影片没有避讳日寇罪行的残酷,但场景血腥程度已经足够克制;影片没有强灌煽情,却令人观后难以自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聚焦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传承的影视、戏剧、音乐、美术作品陆续推出。《南京照相馆》是其中一部。影片中融入南京话、北方话、徐州话、上海话、常州话等多种方言,呈现出那个特殊年代的地域交汇与文化融合。镜头里,拍照背景纸上的历史地标,不只是叙事背景,更是记忆触发器,为故事注入深重的情感重心。

近日,“77位抗战老兵的珍贵影像展”在南京展出,镜头中的他们,脸庞已不再年轻,声音也不再洪亮;在“抗战老兵拍照群”里,一位记录者说:“他们正在断崖式离去,我们只能抓紧时间,多记录一张脸。”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对历史的再现。

不想剧透,只想说一句:走出电影院,去南京看看;走出家门,去祖国的大好河山看看。

(胡朔)

标签:
责编:周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