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媒体报道,南通一名中考生小徐以732分的高分,未选择重点高中,而是报读了南通中专的中德合作项目。这一决定迅速引发关注,不少人第一反应是“看不懂”:高分为何不走普高?这不是“可惜”吗?

这样的反应并不罕见。北大毕业生送外卖、“双一流”学生退学转行、名校高才生回乡做公务员……舆论总是对“走偏路”的高分生格外敏感。归根结底,是社会长期以来对教育路径的单一化想象仍未打破:分数越高,路就该越“高端”;学历越硬,前程就会越光明。
但现实一再提醒我们,这套等式并不总是成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凭不能代替方向,路径也远不止一条。与其执着于“上哪所学校”,更值得追问的是:一个人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轨迹?也正因如此,小徐的选择就不难理解了。他即将就读的中德合作项目,兼顾技能培养与国际升学,既对接制造业需求,也具备清晰的深造路径,与其说是“另辟蹊径”,不如说是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成熟而理性的定位。
在不少人印象中,曾经的职校是“没得选”的退路。而如今,从“3+4”“五年一贯制”到“职教高考”、产教融合、国际认证,现代职业教育早已脱离“边缘”角色,逐步成为并行于普高的另一条正规赛道。这背后,有政策支持,有产业推力,更有教育观念的悄然松动——从唯分数、唯学历的焦虑,走向理性规划、路径契合的务实判断。
回看现实,也有不少高分生进入重点高中、名校之后依然陷于迷茫。这不是某个个体的失败,而是单一升学导向与统一评价体系的局限在逐渐显现。在这一点上,主动“偏离主道”的“小徐们”,未必不比“高歌猛进”的他人来得更清醒。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职校,也不是所有人都该走“普高—高考—本科”这条主干道。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高分选择职校的“反常”,而是我们是否提供了足够多元、通畅的发展通道,让每一个清醒的选择都有实现的可能。
当教育的目标从“让学生更好地被挑选”转向“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我们也应更新对“好选择”的判断标准。因为,教育的意义,从不是制造同一种“成功模板”,而是帮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张洁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