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一位班主任因三名学生未填报清华北大而在班级群中“发飙”,最终愤然解散班级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7月7日晚,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发布情况说明,称涉事漆姓老师已作出深刻检讨,三名学生也已按个人意愿完成志愿填报。
从聊天记录来看,这位漆姓老师的情绪几近失控,言辞中充满了对学生“不听劝”的失望与责备,甚至将此归结为“教育的失败”“是这三年班主任的失败”。这样的教育方式与态度,实在让人感到遗憾。
考入清华北大,固然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荣耀;老师根据经验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也无可厚非。但值得警惕的是,教师的“指导”是否越过了“尊重”的边界?是否已变成“干涉”?当学生基于自身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选择其他高校时,他们不是在“背离”师长的教诲,某种程度上是在践行“独立思考”后的自我选择。这不是教育的失败,这恰恰是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
高考志愿的填报绝非只有最顶尖大学这一个“最优解”。志愿填报本质上不是对高校的朝圣,而是对未来人生道路的规划。当学生不再盲从“名校情结”而是按照自身的兴趣、能力与志向作出判断,这是学生走向成熟的体现,也是展现其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良好潜质。
班级微信群里,班主任口中的“以我为中心,不听从劝告”,其实反映出某些教育者根深蒂固的“权威视角”与控制倾向。在他们看来,学生的选择必须服从教师与学校的期待,否则就是“不听话”“不懂事”。这恰恰背离了现代教育的核心精神:尊重个体、引导思辨、启发成长、鼓励创新。
从高考志愿填报来说,这是个人关于高等教育志向与愿望的反映,其主体非老师或家长。作为辅助者的老师与家长不是让每个人都走一条通往最高学府的“耀眼路径”,而是引导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即便那条路不是最耀眼的,但只要适合他们,就是值得走的路;哪怕他们最终后悔了,也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成年人的选择,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承受挫折,承担后果。
实际上,优秀的老师也不是通过学生高考分数来衡量,更不是因为教出了北大清华学子而显得出类拔萃;优秀的老师是能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选择,陪伴他们成长,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下正值填报高考志愿之时,也期待我们的老师、家长多听听孩子的声音。要明白,教育的温度与厚度,来自理解与尊重,而不是成绩与排名。
(范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