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丨“露天大屏看球”:“苏超”何以重燃城市集体记忆?
2025-07-04 11:41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洪梦琪  
1

仲夏夜,连云港盐河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巨幕前,数千市民仰首屏息,目光聚焦于绿茵场上的一次次突破,左手冰爽的啤酒,右手滋滋作响的海鲜烧烤,呐喊助威声与美食香气在夜空中交织。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淮安,当地正举办“球迷狂欢嘉年华”,这里不仅有大屏观赛,还精心设置了双城竞猜、扫码抽奖、点球挑战等足球互动小游戏。这些都是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露天观赛现场。

场上激战正酣,场下,江苏各地设置了高清大屏,全程开展赛事直播,打造集观赛、美食、互动娱乐于一体的露天观赛点,球迷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现场”。这场被网友们亲切称为“苏超”的赛事,不仅场均吸引上万观众,更以露天观赛点为枢纽,将市井烟火气与足球热血熔铸成新时代的集体记忆。

图片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曾几何时,一块幕布、一束光影,便能召唤整村的男女老少。在物质与文化资源较为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或许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村民们从家里搬来凳子,三五成群围坐,孩子们奔走嬉戏,这种简单纯粹的快乐,成为镌刻在时光深处的温暖印记。

“苏超”的露天观赛点,或也巧妙复刻并创新了这一模式。连云港在全市打造10多个大屏观赛点,从盐河巷到连岛大沙湾,从商业综合体到海滨景区,全域是主场,处处有声浪。当科技大屏嵌入市井生活,足球不再是精英专属的橱窗展品,而是街坊四邻可触可感的共同节日,这恰与老一辈人摇着蒲扇看露天电影的记忆形成跨时代呼应。

当然,从“观影”到“观赛”,一字之差,也能折射出社会需求的深刻变迁。昔日的露天电影大多是单向的文化供给,今日的露天足球观影则是全民参与的互动狂欢。譬如江苏园博园的创意活动,在架设赛事直播屏的同时,还配套“全民K歌互动区”、无人机焰火秀、生态草坪露营区,同时策划“苏超风味”主题市集,汇聚50余家特色摊位。传统露天广场的单一功能,被解构重组为“视听+味觉+体验”的复合型消费场景,市民观赛也升级为“体育+生态+艺术”的复合体验。

这种创新也带来了惊人的经济撬动力。连云港观赛点海鲜烧烤销量翻倍,淮安“龙虾宴”三天售出100吨小龙虾。数据显示,赛事期间“徐州烧烤”搜索量激增197%,“看球酒吧”搜索增长407%。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苏超的露天观赛点也是“流量转化器”,意在将观赛人群精准导入文旅消费链条。

但从根本上而言,露天观赛点之所以能成为新型社交空间,根源仍在于苏超点燃了深藏于江苏人血脉中的地域认同。场上,摒弃职业联赛的高门槛,“苏超”坚持“纯粹竞技”,程序员、体育教师、外卖员同场竞技;场下,市民们相聚于露天观赛点,他们中有的也许是赛场球员的学生,有的或许是球员的街坊邻居。正如有媒体报道,在淮安当地一处露天观赛点,一位小球迷告诉记者:“我哥哥是淮安市球队十二号,今天我来到这里,为了给他加油。我刚才参加了一个踢足球的活动,仿佛就在跟他一起战斗一样。”

当无人机编队在露天观赛点上空拼出“苏韵风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之美,更是千年前白居易笔下“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现代演绎,而体育终将回归市井,因为那里才是它永恒的血脉源头。

终场哨响,多年前露天电影幕布前的欢声笑语,如今似乎在足球巨屏下找到回声。连云港的海风依旧轻拂,盐河巷的海鲜香气氤氲,但聚集于此的人们,已在呐喊中编织出新的情感纽带。从露天电影到“苏超”盛宴,变的是技术形式与消费形态,不变的是对集体欢聚的永恒渴望。当现代都市人群在数字孤岛中日渐疏离,一块露天大屏、一场全民赛事,便能重新缝合人与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联结。

这片土地上的集体记忆,正借由足球完成涅槃重生。( 洪梦琪)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