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我不是球迷,但“苏超”真的太戳我了
2025-07-03 10:5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邵文晶  
1
“苏超”球迷为家乡球队呐喊助威。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万程鹏 摄

不懂球、不怎么看球,却偏偏被“苏超”吸引,看得热血沸腾。

近日,首份“苏超”赛事影响力与融合发展调查报告新鲜出炉,调查显示,高达95.2%的江苏居民知晓“苏超”,涵盖职场人士、学生、农民、家庭主妇等各类群体。在关注“苏超”的人群中,非球迷群体占比近八成,成了绝对的主力。

以往,足球赛事的热度似乎总是与球迷紧密相连,而“苏超”却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有网友感慨,“苏超”最大的亮点是“让不关注足球的人也关注这个赛事了”。作为一项并非职业赛事的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究竟有何魔力,能让原本对足球无感的大众纷纷“入坑”?

先有梗,再有足球。从城市间的“趣味互怼”到官方账号“下场玩梗”,根植于江苏“十三太保”鲜明的地域文化,创意段子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关注。而城市间的趣味竞争也逐步融入赛事,“为城市荣誉而战”的口号一出,老百姓心里的地域认同感瞬间被激活。参赛球员构成更彰显草根本色:有教师、快递员、程序员等,这些“身边的普通人”拉近了观众与赛场的心理距离——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球星,而是可能与自己同住一个社区的邻居。那就冲到现场,为同乡在比赛中的拼搏而呐喊助威吧,至于啥叫“越位”?球星是谁?不重要。毕竟,最深沉的热爱,往往始于最朴素的“凑热闹”。

6月21日常州主场对战南京的比赛直播中,有线上观众留言:“我一个完全不看足球的人也被吸引看了半天,几万人冒这么大的雨看了一整场比赛!所有人都衷心希望常州进一个球,这个氛围真的很好。”“我不是球迷,但‘苏超’真的太戳我了。赛前铺垫得多欢乐,最后就有多失落。”这样的情感共鸣并非个例,还有网友直言:“非球迷,但最近天天刷‘苏超’,刷得我热血沸腾,被场上敢抢敢拼的燃烧、竭尽全力的争取,场下诙谐戏谑的互动,以及这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竞技体育的魅力折服。”

而全民沉浸的观赛热情,也在不经意间撒下热爱的种子,一名网友分享,领着孩子看完一场比赛后,孩子就嚷嚷着要买足球、报训练班,“管他能踢多久,先开始再说”。

当然,较低的观赛门槛也是“苏超”吸引非球迷的重要因素。赛事门票定价10元、5元甚至免费,不过半杯奶茶钱,一家老小去看比赛不用考虑“钱包鼓不鼓”,只需拼手速抢到票就行。与此同时,“苏超”比赛多安排在节假日,得益于江苏发达的交通网络,尤其是快捷便利的高铁,几乎每个城市之间坐高铁一两个小时就能直达,这也让观众可以“说走就走”。眼下正值暑假,周末带孩子去看一场“苏超”比赛,俨然成了家庭出游新选择。

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许多出圈“名场面”被疯狂传播:泰州队球员用一记教科书般的“倒挂金钩”破门得分;面对犯规球员,裁判“笑眯眯掏出黄牌”;南通球迷场外发试卷,宿迁小朋友成最大“受害者”……这些都是非球迷也能看懂的快乐。具有大众属性的“苏超”,让观众不再只是被动的看客,更成为赛事传播的“自来水”,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看不懂战术跑位,却看得懂热爱纯粹。在调查报告中,50.2%的居民认为,“苏超”火爆的主因在于“草根属性强,顺应民众需求”。这也说明,唯有扎根大众土壤的赛事,才能绽放持久生命力。

眼下,场上场下这些鲜活的场景,无一不体现出“苏超”强大的推动力。谁又能断言,这些“足球小白”未来不会是真正的球迷呢?而被比赛点燃热情的孩子们,或许将来也会为中国足球注入新生力量。

(邵文晶)

标签:
责编:范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