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优化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育人水平的通知》,明确划出了家校责任的清晰界限。其中“学校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这一规定,更是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有不少家长分享了自己的痛苦经历,他们表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作业实则是布置给了家长。“工作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告诉我,明天老师要交PPT,这个消息绝对是一万点暴击。在辅导检查完儿子作业后,我无奈地打开电脑,默默地做到了深夜。”“周末本打算带娃出去放松一下,没想到还有个手抄报等着我,立马就没了心情!”……
近些年,很多学校和老师会向家长提出“家校共育”的理念,但是这个原本优势互补,共同形成育人合力的初衷,却越走越偏,让不少年轻的教师陷入“家长不管,老师更管不了”的误区,也逐渐成了不少家长一块沉重的“心病”。
家校责任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其实古人早在《三字经》中就给出了答案: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承担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主要责任,家庭则在品德塑造、情感支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现代社会中,教育的专业性决定了教师才是作业的设计者与评价者,作业批改可以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打补丁”。
诚然,上海的新规的确给家长松了绑,但也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撒手不管”。相反,家长的角色需要从“作业监督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比如,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查阅资料、思考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样的引导,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其实早在2021年5月,教育部就曾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教师认真批改反馈作业,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此番上海的政策出台,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不断加码,更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视,也将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但是,通知易落实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想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共同发力,把“一纸通知”变成照进现实的具体操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层作业、个性化辅导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也可以减少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教育部门还可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加大处罚力度,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事实上,好的教育,是让学校回归专业、让家长找回温度、让孩子获得自由生长的空间。让我们一起期待,教育责任可以真正地从“击鼓传花”走向“交响共鸣”,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