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天,“百万粉丝网红遭勒索后自杀身亡”的消息在网络热传,引发巨大关注。5月13日,成都锦江警方发布通告,查明该网红故意编造“自杀离世”虚假信息发布至网络,并冒充亲友在评论区自导自演跟评。一场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闹剧在警方打假中落幕,也留下了沉重的思考: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如何守护网络空间的真实性与公信力?
近年来,“网红经济”迅速蔓延,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和就业机会,为许多普通人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然而,在利益诱惑下,部分网络博主迷失了方向,将“流量至上”“争议即流量”奉为圭臬,不惜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制造出一系列博眼球、博出位的网络闹剧。
就以这次事件为例,该网络博主以“自杀”“勒索”“女性安全”等敏感话题刺激公众神经,将社会大众对生命安全的关切转换为点击量和阅读量。从本质上说,这种消费死亡的投机行为,不仅践踏大众的同理心和善意,还对社会信任产生严重危害。这种信任危机一旦蔓延,不仅会加剧社会矛盾,还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陷入求助无门的境地。
遏制“毒流量”在网络盛行刻不容缓。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乱象。在此背景下,网络平台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利用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方式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力度,从源头减少虚假信息的扩散。同时,不妨进一步完善账号的信用评价体系,将内容真实性、合规性纳入流量分配标准,对弄虚作假的账号采取更严厉的处罚措施,形成有效的震慑机制。
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靠虚假信息、低俗炒作获取流量的,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眼球,可一味靠谎言堆砌起的流量高楼,终有土崩瓦解之时。一旦真相被揭露,观众会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创作者也将失去来之不易的粉丝基础和商业价值。因此,与其沉浸在“博流量就成功”的虚假幻想中,不如脚踏实地挖掘共鸣。毕竟,只有让“流量狂欢”回归“价值创造”,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清朗家园。
(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