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算法“越杀越疯”,为何“慢”成了新解法?
2025-04-24 08:3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吴雨阳  
1

在“流量就是实力”的数字时代,“什么能火”已然成为每时每刻萦绕在内容创作者心头的追问。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催生令人目眩的网红经济,所谓“找到个人价值,紧跟市场需求”,然而,市场瞬息万变,赛道迭代如风,总让人担心自己跟不上潮流;创作者们绞尽脑汁制造爆点、冲击热搜,在永无止境的“追逐战”里疲于奔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不少没有传统精英光环的草根创作者,凭借“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频频逆袭,屡屡上演的“奇迹”,让整个内容生态愈发弥漫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息——未来会怎么样?我也能成为网红吗?人人都渴望成为下一个被算法选中的幸运儿,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急火猛攻的创作心态渐成主流。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追逐流量的浪潮中,一股清新之风也在悄然兴起,很多独具慧眼的创作者,挣脱“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窠臼,以饱含理想主义色彩的温情吸引人、感动人。出生于1998年的B站UP主“大森子”,在四川农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没事就去村里老人家里串门唠嗑,打杂干活,渐渐成了全村老人的“共享孙子”,他将乡土生活的细节和邻里亲情拍成视频,不少视频的播放量都有好几百万甚至近千万。浙江永康,“80后”钳工陈有好,工作之余用废弃的螺帽、螺纹钢制作可以灵活运动的小铁人,打造自己的“重金属乐队”,在视频平台积攒近6万粉丝,点赞数超50万。不刻意迎合算法,不追求即时爆点,用质朴的方式讲述自己熟悉且擅长的故事,这份难能可贵的真诚凝结着自我表达的初心。从形式上来说,在短视频普遍追求“3秒必嗨”的浪潮中,这些博主固执地保留那些被算法拒绝的空镜头、慢镜头,这些看似冗余的画面不急不躁,细腻记录生活“过程”的同时也表达对生活本身的敬意。

陈有好和他制作的重金属小铁人。贾佳俊/摄

这种被快进键抛弃的创作方式,这种“只做真实自己”的坚持,反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建立了珍贵的信任纽带。在如今普遍“怀疑一切”的网络环境中,人们越来越不习惯由镜头传递出的真诚,但正是这种坚守,构成了对工业化内容生产温柔的抵抗,是在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坚持自我、寻找本真的方式。

当创作者的生命体验足够丰沛时,个体的表达也能与时代精神深刻共振。李子柒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她镜头下每一次劈柴、织布、揉面的细致呈现,都在向世界传递质朴而深刻的生命美学,因此,即便在停更的日子里,全球粉丝依然自发翻译传播她的作品,这种跨越文化藩篱的心灵共鸣是对真诚创作的礼赞。好的创作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它只会从人的生活中破土而出、茂盛生长。

互联网狂飙突进的时代,充斥着不劳而获的暴富神话、精致利己的成功学、追求即时快感的消费主义……这些精神困境也会对创作心态造成冲击。更值得警惕的是互联网的“造神”运动,既能以光速将新星捧上神坛,又加以显微镜般的审视,使其在众目睽睽之下跌落。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唯有真实而丰富的创作表达能够穿越浮沉,而创作的生命力,始终来源于创作者与生活之间的深刻联结。如果脱离滋养自己的“土壤”,就像一滴水落入沙漠,或者像一条注入荒漠的溪流,即使暂时带来生机,但若不能持续找到源泉,干涸仍是宿命。

面对这样的时代困境,创作者们或许需要重拾“澄心静虑”的智慧。在信息过载的喧嚣中保持定力,在流量诱惑面前坚守初心,让创作回归到记录生命、表达思考的本源——能够沉淀下来的内容,可能不是最抓眼球的,但必定是最打动人心的。

(吴雨阳)

标签:
责编: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