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9日,一则警情通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北京公交警方通报称,赵某峰(61岁,男)因在地铁上与邻座乘客发生纠纷,多次辱骂他人扰乱乘车秩序,现已被依法行政拘留。事发当日,赵某峰言语攻击的对象是一名身着工服的邻座乘客,警方对于这起冲突的迅速处置获得一片好评,也点燃了公众的讨论热情:当下,理解比对立更珍贵;对城市建设者,我们更应报以善意与体谅。

“跟要饭的似的,弄一身灰在这挤呗”“谁穿这么脏到这挤来”“中国有句话叫笑破不笑补”……赵某峰的言论之所以激起公愤,不仅在于其言语粗鄙,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歧视。讽刺的是,“笑破不笑补”这句古语原本强调的是对勤劳节俭的赞美,如今却被解读对劳动者的歧视,体现出一种狭隘的认知和扭曲的价值观。值得欣慰的是,车厢内的其他乘客并未坐视不理,有人主动要求与被骂者换座,有人直接出声制止赵某峰的无理行为。在公共场合见义勇为、主持公道,这些普通的善举,构成了一道捍卫城市文明的坚强防线,是公民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快递员、建筑工人、保洁人员等基层劳动者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沾有尘土的工装,是勤劳奋斗的印记;布满老茧的双手,是创造价值的见证。放眼全球,真正有智慧的民族都懂得尊重劳动者的价值。前不久,国际问题学者高志凯回应美国副总统万斯称中国人为“乡巴佬”时说:“我很自豪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我们一代代就是这么奋斗来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华民族尊重劳动、感恩劳动者的深厚文化根基。反观那些以出身贫寒为耻、一朝得势就急于与过去划清界限的人,即便外在精致也难掩精神的贫瘠。一个人如果始终愿意拥抱故乡的泥土,坦然面对出身,尊重劳动,努力奋斗,即使贫寒也贵气十足;一个人也只有扎根泥土、扎根人民,致力于让人类过得更好的梦想,才会有真正自信的底气,获得尊敬与爱戴。
从本质上看,这次事件中对劳动者的辱骂嘲弄,和此前陆续出现过的“中年油腻”“地铁味”“臭车”等热词并无区别,都带着歧视和割裂的意味,反映出不同群体间存在的隔阂与误解,提醒我们直面工作差异带来的社会焦虑,更加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生存境遇。现实中,很多劳动者即使疲惫不堪,也不愿在地铁上坐下,生怕弄脏环境或影响他人,这样的自律令人敬佩,却也让人心疼。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不雅”的味道是一种弥漫的实在,如果人的生存境况堪忧,那它总是会从各种缝隙中“流泻”出来,不可能仅凭借着优雅的举止便妄想把它压抑于无形。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破除偏见的藩篱。赵某峰被拘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不止于个案——在当下,如何让不同背景的人和谐共处,是摆在每座城市面前的课题。与其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人,不如学会“将心比心”的理解;与其执着于表面的光鲜,不如珍视内在的尊严。只有当推己及人的关怀成为普遍共识,每个劳动者都能获得受尊重的生活,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人共享的温馨家园。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