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点的菜上新啦!”近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六食堂因一块“你来点菜我来做”留言板,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出圈”。根据南京大学学生晒出的照片,留言板由学生点菜区和食堂回复区组成。学生可以在点菜区“许愿”想吃的菜品,食堂则会在下方一一回应。
细看点菜区,不难发现许多菜品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朝鲜冷面”“把子肉”“热干面”……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纷纷在留言板写下心心念念的菜品。以味蕾为指引,学子们“舌尖上的乡愁”在方寸留言板间,变得有迹可循。
对于求学他乡的学子,美食就像一把打开家乡记忆的钥匙。一碗热干面,氤氲着武汉“过早”的快意;一只苏式生煎馒头,蕴藏着“吴侬软语”的软糯;一块手抓羊肉,回荡着西北大地的豪迈。人间至味在故乡,南大食堂让天南海北的学生吃上一口热乎的家乡味儿,可谓“一菜解乡愁”。
相较于“走胃”的点菜区,留言板下方的回复区则显得更加“走心”。“把子肉天府窗口供应”“生煎包近期面点供应”“凉皮由于制作要求特殊暂时无法供应”……句句有回应,恰是校方遵循“学生本位”的生动注脚。据南京大学膳食中心工作人员回应,点菜留言板上的留言每天都会有食堂经理进行专项回应,一般上午的留言会在下午回复完。哪些菜能做、会在哪个窗口推出等内容都会在回复栏写明,一些做不了的家乡菜和特色菜食堂也会进行回应,并在寒暑假或其他休息时间安排厨师外出学习,以满足不同师生的口味。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校方食堂由胃到心“宠娃”,南大学子欣然接力“点菜”。这场校园与学子的双向奔赴,酿造出走心走胃的“厚味道”。这段校园“食”光,更将成为代代学子的“独家意义”。
放眼全国,“大学食堂的饭菜就是香”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多所高校食堂打破“固定菜式”的刻板印象,不断“上新”深受“Z世代”大学生喜爱的美食。对于注重身材管理的学子,浙江大学食堂推出21套轻食减脂餐,每一餐热量和营养都为同学标注得明明白白,告别“挨饿式”减肥。在北京,“鹅腿阿姨之争”登上微博热搜,学子们排长队只为买到一只烤鹅腿。得知学生校外“一腿难求”,人民大学食堂便自研烤鹅腿,不限量售卖。
其实,高校食堂的意义从不止步于果腹。当走心走胃的“厚味道”和崇尚创新的“妙味道”登上校园食堂的餐桌,它展现的不仅是风味流转,更是高校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将美食化作跨越山海与代际的语言。(徐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