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TVB商战经典《创世纪》回归,“老片重映”是回望也是启程
2025-04-18 07:1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吴雨阳  
1

4月17日,TVB经典商战剧《创世纪》系列将于晚间黄金档登陆中国广电“重温经典”频道。这部被誉为“港剧商战巅峰之作”的经典剧目,以20世纪90年代香港商业社会为背景,生动演绎了金融市场的残酷博弈与时代洪流中的人性浮沉。此次重回内地主流频道黄金时段,不仅印证了其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更开启了一场跨越二十余年的文化对话。

经典影视作品的生命力总能在时光淘洗中焕发新的光彩。今年以来,《倩女幽魂》《花样年华》等港片经典重返大银幕,引发怀旧热潮。《射雕英雄传》的影视化改编再度唤起观众对金庸武侠宇宙的热议。“重温经典”频道自2024年开播以来,以《上海滩》《神雕侠侣》《万水千山总是情》等时代记忆持续点燃各年龄层观众的集体怀旧情绪。在流媒体平台高度普及、各种影视内容唾手可得的当下,观众为何仍对经典作品情有独钟?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是数字时代特有的文化消费心理与情感需求。

《花样年华》上映25周年之际,主演张曼玉罕见地接受了《视与听》的专访,这是她退出影视圈后时隔多年再度接受媒体采访。“几年前,新的4K修复版在中国香港上映,我跟朋友一起去看了。在那之前,我很多年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了,因为我不想在电视或是电脑上看它。我很荣幸也很感恩这辈子曾经是一位女演员。”这番话语隐含着岁月沉淀后的谦逊与超然,流露出艺术家对作品呈现的敬畏之心,仿若武侠小说中退隐江湖的侠女,当听闻昔日传说时淡然一笑:“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它也道出了一个深刻的艺术规律:好演员往往与所处的黄金时代相伴相生,留下的作品成为永恒的文化注脚,犹如“时间胶囊”一般,保存着纯粹的艺术氛围和创作激情,记录这种人与时代共生的奇妙关系,才得以常看常新,触动人心。

经典影视历久弥新的根本密码,在于对人类共通情感的精准捕捉。《花样年华》中欲言又止的情感暗流诉说着克制的浪漫,《倩女幽魂》里人鬼殊途的爱情悲剧叩击着每个渴望真爱的心灵。这些情感表达穿越时空阻隔,在不同代际观众心中激起共鸣。在内容碎片化、情感快餐化的时代,人对情感价值、身份认同的渴望反而愈发强烈,这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愿意反复观看经典。“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经典作品恰如一面时光之镜,让我们与过去的自己重逢,映照出我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变化,每一次重映、再刷都有新体悟。

当下的经典IP开发正面临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张力考验。市场出现了一些试图迎合观众,不计后果地改编经典的做法,比如生硬植入现代价值观、加入不当元素博取眼球等,不仅难以讨好新生代观众,更伤害了核心粉丝的情感。数据显示,70%的经典影片重制版的豆瓣评分不敌原作,反映出市场对粗制滥造改编的本能排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年轻观众对原作精神的捍卫远比老一辈更为严格。他们鄙视廉价的3D特效与网红脸的选角,对任何偏离原著的改编都保持警惕。反观那些成功的案例,都是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比如,《花样年华》4K修复版新增5分钟从未公开过的片段并重新剪辑结局,在保持王家卫美学风格的同时带给观众新鲜体验;《泰坦尼克号》3D重制版通过技术升级让世纪爱情故事更具沉浸感。这些案例启示我们,经典的“活化”关键在于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微妙平衡。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经典重映,将个体置于集体记忆重构场域中,其文化意义既包括了重温青涩情怀的情绪价值,也有新技术修复为经典注入新视觉体验,以及构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等。面对Z世代观众崛起和文化消费升级的趋势,经典IP开发需要探索新的路径。一方面,可借鉴“IP全年龄运营”经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二创、跨界联名、沉浸式展览等多元形式,让经典作品融入当代年轻人的社交语境;另一方面要重视从内容消费到价值认同的转化,让经典IP挂钩价值观念,乃至于成为人们的生活哲学。如此,真正的经典才不会陈旧,才会在对的时刻与新的观众相遇。

(吴雨阳 )

标签:
责编: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