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学业预警,大学生想“混文凭”行不通了
2025-03-31 18:46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洪梦琪  
1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日前,华南理工大学公布的一份“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引发社会关注。737名学生受到学业预警,其中部分学生面临第一次或再次降级试读。类似预警也曾出现在深圳技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

所谓学业预警,主要就是高校针对可能或已经出现旷课过多、挂科频繁等问题的学生,通过警示、沟通和帮扶措施,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机制。近年来,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因自律不足、目标模糊或沉迷网络等原因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的新闻并不少见。此番高校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既是高校加强教育质量管理的缩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从“严进宽出”向“严进严出”的趋势转变。

此前,不少高校也曾陆续发布超过修读年限未毕业的本科、硕士与博士清退名单。但对于高校“集中清退”超期本科生、研究生的做法,部分网友也有不同看法,认为这种“集中清退”并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另外,也有家长质疑,学校平时没有严格要求就让学生承担被退学的后果。

正因如此,与传统“清退”“劝退”处理方式相比,此次高校学业预警制度更注重敦促、帮扶、“挽救”而非淘汰。譬如,除了华南理工大学设立“多层级”的预警规定外,深圳技术大学则对预警学生建立了动态帮扶方案,学生在辅导员帮助下设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提交学习进展报告。这也向社会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高校对学生学业情况的监测将更加动态化、常态化,贯穿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更好地体现教育的“温度”。

但也应注意,学业预警需科学设置,避免“一刀切”式的学业评价体系,防止因片面盯着考试绩点或“挂科”情况,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乃至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学业预警制度的设立,仍需各方持续探索,使其更加精细化。对学生而言,面对学业预警机制,要能重新审视自我,不能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可以轻松“混”到毕业文凭。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当下,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但这同时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加强自我约束,努力提升学业水平。

对高校而言,或可持续优化降级试读学生的课程体系与重修机制。一方面,要适当缩减新修课程量;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业困难学生,校方也可以提供差异化的帮扶,强化个性化支持。在这方面,朋辈辅导、学习小组等形式也值得推广,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找到学习的动力。未来,还可以尝试引入课堂参与度、日常作业质量、学科竞赛表现等多元标准,使学业预警更精准、更具前瞻性。

更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仍有更多行动的空间。但可以看到,越来越多高校对学业问题学生的识别和干预正在逐渐前移,这些改革都或多或少取得了值得称道的实际成效。我们期待,更多与高校学业预警相关的举措通过制度化的关怀,与其他育人措施形成合力,更好助力学生在挫折中认清方向,重拾求真之志,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求学路上稳步前行。

评论员 苏心

标签:
责编:范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