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春暖花开,不少人选择户外运动。这两天,“26岁小伙泰山陪爬1年赚30多万”“马拉松‘私兔’月入四万”等热搜引发网友关注。“陪爬山”“马拉松陪跑”等陪伴运动这个小众赛道,正迅速闯入大众视野。
为什么会有人需要陪伴运动?作为中国难爬的山之一,泰山一直是许多游客挑战自我的对象。而爬山过程漫长又艰辛,一个人缺乏动力很容易放弃,“陪爬”服务的出现则为其提供一种结伴而行的方式。同样,马拉松参赛者大多有很强的目标,想要出成绩;有的是需要有人指导和帮忙保障安全,毕竟马拉松是挑战极限的运动;有的则需要陪跑的同时帮忙拍摄,特别是记录精彩瞬间和终点冲线的时刻等。不难发现,找个“陪伴”很有市场。
对热爱户外运动的人而言,花钱买“陪伴”,其实是需要“运动搭子”。与其说是陪伴还不如说是“目标必达”的自我宣扬。陪伴者首先所能提供的是一份信心、底气和敦促,当自己疲惫不堪、萌生退意时,陪伴者鼓励的话、伸手拉一把,都能帮助找回信心与力量,让原本难以征服的目标不再遥不可及。一些陪伴者除了依据客户的时间和体力调整个性化运动方案,还会兼当“导游”把情绪价值拉满。陪伴运动的兴起,是一些人自我实现、得偿所愿的方式,也获得了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情感陪伴。
对于陪伴服务者而言,这不仅是一种新业态服务,也是自己经验、知识和能力的变现,是年轻一代在职业选择与社会价值间的精神求索。外行看不到的是,“陪爬”“陪跑”收入虽高,背后承担着超负荷的体力付出。如每天往返泰山多次导致膝盖损伤严重,工作强度远超常人想象。看似比拼体力的陪伴运动,也隐藏着许多个性化服务,如量身定做的“吃穿住行”攻略,运用运动康复知识设计运动计划,伴随心情疗愈的心理疏导,为一段运动关系注入交流的温暖。陪伴服务者并非简单将陪爬陪跑视为“过渡性职业”,而是以专业精神重塑服务业态。
还要看到,陪伴式运动仍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多数交易依赖口头协议或社交平台私下联系,标准模糊、权责不清,导致双方很容易因服务质量产生纠纷。相关部门不妨纳入规范化管理,对陪伴服务的安全和质量提供更多保障,为市场创造新的可能、注入新的活力。
近两年健康与户外活动热潮涌起,消费者对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增加,陪伴服务的兴起顺应了这一潮流。期待未来能够更加完善,让每一次“陪伴”都鲜活明亮,实现人与人之间新的“双向奔赴”。(评论员 苏飞燕)